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学堂 > 学习3 >

银行被绑上了战车(三)

时间:2014-10-30 14:14来源:未知 作者:zhi

   银行与地产商之问的微妙,与市场的温度有关。2005~2007年,不仅房价大涨,而
且房子大卖。于是,地产商都是大爷,银行提前一个月预约,才能见上地产商一面。富力集
团董事长李思廉不无自豪地说:  “那时都是银行争着请我III D£_皈。”
    说白了,银行也是个利盏机器,哪儿有钱挣,就盯着哪儿。但早年问,房地产只是
城市基建工程的一小部分,捞不着几元钱贷款。而且,一般只给国有企业贷款,没民营企业
的份。不像现在,多数银行都设个房地产信贷部。
    金融机构全面而深入地杀进房地产,是1992年、l993年,即我们所说的20世纪90年


代初房地产过热时期。那时,在海南、惠川、北海,囤地最多的就是各地政府和金融机构。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  (即
中央6号文件),提出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房地产热迅速降温,房地产金
融全面熄火。l0年过去,当我来到海口的时候,还有人指着市中心的烂尾楼说:  “那是某某
银行的资产。”
    全国人民对房地产热心有余悸,以至于1997年年底讨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千
方百计绕开“房地产”,而是说要将“住宅建设”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l993年到l999
年,金融机构得到决策层的口头通知,禁止向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证券市场则基本禁止房
地产企业首次公开募腔,当时中房集团的董事长孟晓苏总说房地产企业是“非国民待遇”。
直虱j2000年,证券市场才向房地产企业开放,证监会让建设部推荐了包括金地集团、天鸿宝
业、天房股份等4家国有房地产企业,进行解禁后的上市试点。不幸的是,解禁后三家首次
公开募腔之一的天鸿宝业几年后就戴上了ST的帽子,直到变身为今天的首开股份。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更是小心谨慎。虽然建设银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广东试水个
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但那属于在沿海开放区的探索,内地影子都见不着,北京也没推行。
据说,  “按揭”一词就是首先从香港传到广东的,它是奠语中“mortgage”的半粤语半奠语
谐音,我不懂粤语,不知此说是不是真的。
    1997年,潘石屹在北京开发现代城的时候,除了从万通分家得来的份额,口袋里没
几元钱。最先是想引进凯穗置地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资本,但谈判被东南亚金融危
机打断了。张欣在香港待了那么多年,懂得个人按揭的神奇,就让潘石屹去找银行。
    潘石屹去找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工作人员尚不知按揭为何物,拒绝了现代城的申


请。潘石屹后来告诉我说,他又去找了建行行长。那时,正值国务院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的前后,建行行长高屋建瓴地表态说:  “这不是支持一个项目的问题,是启动中国经济的问
题。”当即决定在现代城做个人按揭。据说,后来工行、中行都找上门来了。现代城销售速
度大增。
    潘石屹说:  “是我教会了银行怎么做个人按揭。”这话听起来有点儿夸张。老潘的
意思可能是说,他帮北京的银行引进了个人按揭。他还说,现代城是北京首个做个人住房按
揭贷款的项目。我没有研究过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幼年时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
的。
    1998~2003年,我能真切地感觉到房贷市场不断蹿升的热度。那几年,以基建贷款
起家的建设银行(主营业务如其名)一枝独秀。但工行醒过味来,紧紧追赶。有时一个房地
产项目往往就是这两大银行在争夺发放贷款。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 美股论坛-洋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