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2009年3月22日)
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成败攸关。欠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如果这次会议没有采
取切实的措施以支持欠发达国家,那么市场将再现颓势,就像上个月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未能就美国银行体系资本重组
提出切实举措时的情况一样。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不同于“二战”后的其他危机。之前,各国政府会共同努力,防止金融体系崩溃。这次,整个
金融体系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崩溃了,政府部门被迫对其进行人工救助。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欧洲和美国实
际上都做出了担保,不会再让任何一家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倒下。
这一必要举措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从东欧到拉美、非洲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无法提供类似的担保。结
果,资本纷纷从外围国家逃往核心国家。核心国家金融当局鼓励银行将资金汇回本国,从而对这轮资本逃离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外围国家货币贬值,利率上升,信用违约掉期利率猛涨。在书写历史时,人们会记录如下:与“大萧条”时期
不同的是,保护主义首先盛行于金融领域,而非贸易领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面临一项新任务:保护外围国家不受发达世界引发的风暴的冲击。全球性机构习惯了与
政府部门打交道,但如今它们必须防止私营部门的崩溃。如果它们没有做好这一点,外围国家将比核心国家遭受更严重的
创伤,因为与发达世界相比,外围国家更贫穷,更依赖于大宗商品。此外,2009年,它们还有l.44万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就
要到期了。如果没有国际援助,这些贷款就无法延期偿付。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认识到了上述问题,要求二十国集团会议解决该问题。然而,各国的意见出现了严重分歧,
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分歧尤为严重。美国认识到,只有充分运用国家信贷才能扭转私营部门的信贷崩溃。然而,在20世纪20
年代的恶性通胀中受到重创的德国却不愿招致过多债务,以免为未来埋下通胀种子。取方的立场都很坚定,它们的争论可
能会毁掉这次峰会。
然而,与会各国应该有可能找到共同点。峰会不必要求各国一定要通过刺激经济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的统一
目标,只要各国一致认定外围国家需要外界援助来保护其金融体系就足够了。这符合共同利益。如果任由外围经济体崩
溃,发达国家也会受损。
按照目前的情形来分析,二十国集团峰会将会取得一些切实成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掌握的资源规模有望扩大一
倍,主要是通过“新借款安排”(_New Arrangement S tO Borrow)的机制实现的,该机制的启动不需要解决投票权重新分
配的难题。
这样一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某些情况危急的国家,但它不能为欠发达国家提供系统性的解
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以特别提款权的形式很容易形成。特别提款权很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国际性的货币创造。能够自
己创造货币的国家不需要它,但外围国家需要。因此,富裕国家应将它们享有的特别提款权配额借给有需要的国家。
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国家只需要向其支付非常低的利率,这个利率就相当于所有可兑换货币国债收益率
的综合平均水平。接受救助的国家可以自由使用借到的特别提款权配额,但必须接受监督,以确保这些配额得到合理的使
用。
除一次性扩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之外,只要经济衰退继续存在,就应该每年发行一次大规模的特别提款
权,比如2500亿美元的规模。即便将于4月2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就这一点达成共识,也已经太晚了,但如果它由美国
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提议,并得到其他与会国家的认可,将足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这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