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学堂 > 学习3 >

监管机构难以获银行内部资料

时间:2014-05-01 01:4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第·,他们的转移矩阵以特定的债
券等级为基础,而不是公司隐含的优先无担保等级;第二,与评级
机构不同,他的转移矩阵没有把撤销评级的公司包括在内,这使
得两种转移矩阵涌盖的区间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二信用等级转
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大量的史献研究表明,在预测其变化时
连续时间模型与离散时间模型相比优势明显,Ⅲ而将逐步收代其行
业标准方法的地位:
    对于银行监管意愿的有效管理,相关文献给的结沦仍存在差
异。比纳茨(rlaceh J,1988)及高顿平¨比纳茨(Gorton arld Pen—
naechi,1995)探讨了维持银行监管意愿的最优贷款销售结构问
题,他们认为银行如果保留贷款的部分信用风险,就会有较好的监
管意愿。帕勒和普朗丹(Parlour and Hantin,2006)则从银行销售
贷款或CDS的能力卜分析银行监管意愿的小同,并指出了可能到
信用风险转移无娥的一些情况。埃尔平(Arpin9,2004)指出(:Ds
的成熟期应小于标的贷款的期限.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监管有效的可
能性:奠森(Morrison,2005)证明了CDS交易的小透明性会削
弱银行监管意愿,导敏借款人偏好债券市场融资,最终的结果足整
 
 
体福利的下降:基耶萨(Chiesa,2008)指最优信用风险转移应
采用贷款组合整体证券化的形式,并且监管部门应限制信用增级,
胥则将降低监管意愿。
    相关研究中对于银行监管意愿的分析.土要不足往于缺乏数据
支持:银行的具体数据.包括监管成本、信息传递、收益变化等都
不是公开信息.即使监管机构也难以获得此类银行内部资料:因而
丰甘咒分析多数是理论模型的推导,通过动态均衡、最优化等方法比
较银行行为变化。也有少数文献采用数据模拟的方法,但无法与实
际数据比较,难以说明结论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系统视角
  (一)度量方法的差异
  近年束关于信用风险转移刘发行机构及整体银行系统影响的史
献大量增加,吲际清算银行(BIS,2008)眦及吲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2008)等文献巾介绍了风险相戈忭及系统影响的一些分析
方法与相关概念。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差异主要在于金融稳定性描述
与模刑设定两个方而。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 美股论坛-洋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