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转移的第种形式是近年来发展的信用衍卟品
(credit derivatives),可吼将债务凭证或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全部或部
分转移给第方,而不必销售标的资产。虽然信用衍生品巾场诞生
。二20世纪90年代,但是发展迅速,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
的统计,信用衍生冒,的名义数量在1999年约为6000亿美元,至
2008年已将近30万亿美元。,明顿、斯罔尔珐干威廉森(Minton,
Stulz and Williamson,2008)分析r美周银行运用信用衍生品的行
为,指贷款组合风险较高且资水腻乏的银行往往倾向于转移信用
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转移方式中,贷款销售、银团贷款及证券化由
于发展时问较,相应的监管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刖使是住宅或商
业不动产的证券化也已经建市了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相比而青,
信用衍生品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信用衍生品是甭完全转移了信用
风险仍有争}义:如保护出售者能九法履行偿付承讲,因而购买者
皿临着违约风险。此外还存在交易方足行有参与信用风险转移的权
利引发的法律风险:
根据调查硅示(同际清算银行,2008),银行在2002年及
2007~2008年的金融动荡时期,信用风险转移行为特别活跃,也
就是对冲信用风险的竞争异常激烈。2002~2008年,以美同的银
行为例,在同内发行证券的比例从22%下降刮l3%,m贷款销售
的比例从l9%上升到29%,采用信用衍唯品转移信用风险的比例
变动较小.从6%卜_升到9%。在使用信用衍生品的银行中,信用
保护购买大于信用保护销售的比例稳定,波动为35%~43%。
平均来说.仅有不到3%的银行|一j时使用3种信用风险转移具。
人型银行(尤其是超人银行集团)的信用风险转移行为非常活跃,
而那些中小银行人部分并不参与转移风险.参与的银行中土要采用
的是贷款销售方式随着银行规模的上升,证券化使用的比例也逐
步上升,信用衍小品草本上都是人型和超人银行使用。
许多文献指卅银行选择信用风险转移T具的依据是银行自身特
征,如信息不对称的强度、承担信用风险的大小以及持有资本的成
本等。达菲和周(Duffee and Zhou,2001)在假设信用衍生I钴巾场
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指出信用衍生一口『可眦帮助缓解贷款销
售市场的柠檬问题(1emon problem):D.,汤普森(Thompson,2007)
指…资本允足的银行更倾向。J二购艾贷款保险合约,而资本匮乏的银
行不得不参与贷款销售市场:当信用风险水平较高时,违约具有消
极的导向作用,贷款销售相比信用衍生一口『虹具有优势;当信用风险
水平较低且保留资水成水较高时,贷款销售与信用衍生品都是可行
的风险转移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