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交易员_自动化交易_卢昌海:高频交易与金融世界的黑天鹅事件
美股洋财网:全球华尔街一流美股交易员, 外汇交易员的交易策略分享平台! 也许是把太多时间放在 “杂务”——比如撰写文章上的缘故, 我的 “钱途” 跟许多校友相比, 是大大落后了的。 虽然我对 “杂务” 情有独钟, 因而多年来可算无悔。 但若说校友们的 “钱途” 从未令我羡慕过, 那却是吹牛。 事实上, 起码有一位校友的 “钱途” 令我羡慕过。 那位校友从一家金融公司辞职单干后, 短短几年就在一座美丽小镇买下了漂亮的房子。 更令我羡慕的, 是他不仅 “钱途” 光明, 还特别有闲暇, 不像我, 一做 “杂务” 就影响 “钱途”。
那位同学从事的是高频交易 (high frequency trading)。
高频交易始于 1998 年。 那一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对电子交易开了绿灯。 这一决策的初衷是 “便民”——让大众能以个人电脑作为交易平台, 实际上却催生了包括高频交易在内的许多特殊交易手段。
高频交易是一种极快速、 买卖频率极高的交易手段。 在金融世界里, 风险与回报是密切相关的, 风险越低回报也就越少。 但高频交易却能利用高频的优势, 将稍纵即逝的低风险、 低回报机会汇聚成巨大利润。 不仅如此, 借助速度优势, 它还能充分利用某些交易所给予最先交易者的优惠, 以及允许交易者购买的几十毫秒的提前浏览权限。 为了谋求毫秒级甚至更细微的时间优势, 高频交易公司不惜重金租用毗邻证券交易所的机房, 铺设专用光缆, 以及开发专用芯片。 由于这些系统性的优势, 多数高频交易者甚至在金融市场很凄惨的情况下, 依然能盈利。 据估计, 目前美国证券市场已有 73% 的交易量来自高频交易, 欧洲的这一比例也已达到 40%, 亚洲的比例虽还不到 10%, 却在快速跟进中。
高频交易虽早已是金融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一直保持了策略性的低调。 直到 2009 年 7 月, 才因高盛公司 (Goldman Sachs) 一位掌握高频交易技术的 “叛逃” 程序员遭起诉而引起了关注。 这其中最泄露天机的是高盛公司对该程序员的一句指控, 即被他带走的程序有可能被用于 “以不公平的方式操纵市场”。 一语激起轩然大波, 公众当即对高盛公司自己, 乃至整个高频交易技术是否 “以不公平的方式操纵市场” 产生了怀疑。 不巧的是, 高频交易技术乃是金融界宁肯无法自辩也不愿泄露的秘密, 公众的怀疑也因此更难平息。
2010 年 5 月 6 日, 一次被称为 “闪跌” (flash crash) 的金融事件再次把高频交易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一天, 道琼斯 (Dow Jones) 指数在五分多钟内暴跌了 600 多点。 五个多月后,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 高频交易在其中起码起到了放大跌幅的作用。
尽管金融界的保密使外界无法知晓高频交易的内部细节, 但有些研究者却另辟蹊径, 试图从外部特征入手, 来研究高频交易。 2012 年 2 月, 美国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ami) 的物理学家约翰逊 (Neil Johnson) 及合作者对 2006-2011 年间的 18520 次幅度在 0.8% 以上、 时间跨度在 1.5 秒以内的高频股价波动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跌落和上涨方式分别在 650 毫秒和 950 毫秒的时间跨度上出现显著变化。 约翰逊等人认为, 这样的时间跨度恰好对应于人类的最短反应时间, 因此这种变化是高频交易取代人类起到主导作用的征兆。 在论文中, 他们还特意使用了 2004 年开始流行的一个叫做 “黑天鹅” 的新术语, 将那些高频波动称为黑天鹅事件。 什么是黑天鹅事件呢? 它是指出人意料、 却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偶然事件。
约翰逊等人的研究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约翰逊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们的发现有可能帮助人们应对高频交易造成的影响。 他认为, 就像飞机修理工能从细微裂缝中判断飞机是否安全一样, 人们也将能从细微的黑天鹅事件中窥视金融世界的风险。
不过, 约翰逊等人的研究还很初步, 他们甚至没有对高频交易问世之前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确定自己的发现是否是高频交易时代特有的。 他们用以检验自己看法的模型也极为粗糙。 高频交易是否是金融世界黑天鹅事件幕后的主要推手, 应该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来判断。 另一方面, 即便高频交易是主要推手, 它对金融世界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也仍有很大的争议余地。
不过,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唐纳森 (William H. Donaldson) 的一个看法也许不容忽视, 他说如果无法跟上高频交易者的技术步伐的话, 普通投资者 “将处于巨大的劣势中”。
卢昌海写于纽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