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时在场的一位斯威特高管回忆,当时严晓群和段永基一见面,两人椅子还没有坐热,段永基就单刀直入地
问道: “你现在在搞什么产品?”严晓群告诉他自己在做电子通信类产品。段永基随后问他,国外是否有相同的产品,严
晓群答复说有。段永基再问,斯威特的产品是不是比国外的好,严如实相告,相差甚远。
段永基推开桌子,一脸错愕地对严晓群大声说道: “那你还有什么搞头?”
如果说段永基的一声棒喝令严晓群和斯威特的高层们从偏安金陵的迷梦中惊醒,那么,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事
实,则让严晓群豁然开朗。
宏观经济的渐冷,让许多民营企业都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自然也促使许多民营企业家开始寻找一条既不完全依
j托于政府,又不完全依靠产品市场的“中间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包含了国际合作、行业整合与资本运作的“三轮驱动模
式”。在当时,唐万新的德隆集团、四川刘氏兄弟的希望集团,以及这一模式的发明者一由仰融控制的华晨集团,都采用
了这样的模式,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 严晓群的逻辑是:想要把企业做好,就必须有顶尖人才和高端技术,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制高点,而这两样都是要
花钱的。因此,所谓的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三轮驱动模式”最关键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本运作。换句话说,
仅凭自身的资金积累,已经不能满足斯威特目前的资金需求了,唯有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这一条路,才能保证“三轮驱动
模式”的最终成功。
如果说,依靠实业来进行资金积累,是做简单的加法,那么,靠资本市场来进行反哺,则像是进行金融与实业的
乘法。不过,在20世纪末,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上市指标基本上都为国有企业所垄断。作为民营企业,斯威特尽管有相
当多的优质资产、不菲的赢利率和相当美好的发展计划,但想要上市却难乎其难。因此,通行的做法是去寻找一个已经上
市,却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将其作为“壳资源”,完成民营企业的借壳上市。和斯威特经历颇为类似的四川托普,就是
在1997年借到“川长征”的壳后成功上市的,几年来不仅毫无“断血之虞”,还完成了一连串精彩异常的扩张行动。
很快,严晓群便盯上了一个“壳资源”。它是上海第一钢铁集团麾下的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钢异
型)。这家拥有4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有企业,在1992年上市后,曾经有过“一日飞涨l0倍”的短暂辉煌,然而近几年却表
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于是,在沪宁两地政府官员的撮合下,严晓群数入上海,最终在2000年5月13日,以每股2.8了元的
价格,受让3500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后,斯威特集团以25.45%的持股比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钢异型第一大股东。
如果说是几年前严晓群在产品组合上展现出来的闪转腾挪让斯威特急速奔跑前进的话,那么,这一次对一钢异型
的收购,无疑为斯威特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日后的事实证明,严晓群由实业家到资本家的转变,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斯威特收购一钢异型,绝非毫无准备的突然介入。严晓群在对记者的谈话中曾表示, “自己从来不打没有准备的
仗,经商多年,早已养成‘万事先筹’的习惯”。因此,他早从收购之日起,就已经打算好了如何改造一钢异型。
按照公告内容,斯威特对一钢异型的收购,需要支付1.045亿元现金,以此换得第一大股东的身份。不过严晓群
显然对此并不满足,他将斯威特旗下的南京图文科技公司作价1.3亿元,悉数并入一钢异型。这家图文公司是从事数字传
输设备、视频媒体设备与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与一钢异型的钢铁管材业务格格不入。但为了“企业战略的转
移”,2000年12月1日,一钢异型正式更名为上海宽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技。
很明显,严晓群只用了l亿元的现金,就将市值l3亿、资产3.了亿的一钢异型初步控制在自己手中。接下来,为了
强化控制,严晓群开始对上海科技进行第二步改造。200 1年2月,他暗中操纵斯威特集团的关联企业一南京泽天投资有限
公司,以每股2.6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海第一钢铁集团手中持有的上海科技股票,从而将手中的持股份额增加到了
38.33%;与此同时,他将上海科技最大一块不良资产一连年亏损的热轧钢管分公司作价出售;最后又创办了“上海宽频高
科技公司”,以其为上级公司,另外组建上海异型钢管股份公司。
至此,严晓群基本完成了对上海科技的资产置换与主业调整。他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不良资产“摘干剥净”,
又用换股、置换、受让等方式形成了对上海科技的绝对控股。这也就是说,严晓群只花了1亿元,就凭空得到了一家上市
公司。在此次收购中,严晓群所表现出来的资本运作手段之娴熟、设计之精巧,令人几乎看不出是一个毫无资本运作经验
的实业家所为,比起仰融、唐万新这样的资本老手也毫不逊色。多年之后,人们谈到斯威特借壳一钢异型一役时,仍然对
严晓群的精妙设计钦佩不已。
恐怕连严晓群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次运作是多么精妙无比。等待他和斯威特的,不仅是人们的赞叹,还有资
本市场的丰厚收益。
从1999年5月开始,在席卷全亚洲的网络科技股热潮的带动下,中国股市开始了一波空前的大牛市,不仅涨势凌
厉迅猛,而且还相当持久。在2000年、2001年两年时间里,上证指数持续创出历史新高,期间涌现出无数网络牛股,像亿
安科技、海虹控股、四川湖山等。和这些凭借网络和科技题材炒作的概念股比起来,严晓群的上海科技实在是太具潜力
了。
首先,单从名字上看, “上海”与“科技”的结合,几乎就是高科技大牛股的面貌。其次,和那些炒作起来的股
票不同,控股上海科技的斯威特集团,本来就是电子通信技术、数码网络设备领域的专业企业,在业界名声仅次于台称
“巨大中华”的巨龙、大唐、华为、中兴四家。同时严晓群本人又有很强的实业情结,直到这一刻,他所做的一切,还都
是围绕着当初的那个梦想。事实证明,斯威特在资本市场上所宣称的项目,也基本上都进行过投资和经营,而非彻头彻尾
的谎言。
因为有如此光环,上海科技自然不负严晓群的厚望,给他的斯威特带来了相当丰厚的回报。2001年3月,上海科
技公布年报:自2000年下半年斯威特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 1 1了亿元,主营业务利润为44 13万
元。同时,由于产品具有很强的赢利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0.94元,是每股收益的6.了倍,增长幅度
为233%。200 1年4月,上海科技以复权后涨幅居A股第8位的成绩,在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股市诞生十周年而举办的活动
中,一举捧回“十年陈股香”、“十大牛股”两项殊荣。
在上海科技上的一击得手,让严晓群对自己的资本运作能力信心倍增。同时,他也惊讶地发现,中国商业界的赚
钱途径实在是太过特殊。有的时候,你想要认真地把某项实业做好,所得收入甚至还不如资本市场上一次普通运作,投入
的精力、心血等无形成本都比做实业少很多。严晓群由此意识到,在未来的几年里,斯威特想要依靠自身积累来实现梦想
已经遥不可及,而如果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捞足本钱,用金融反哺实业,财富要来得简单得多。抱定这样的心态,他在公司
内部会议上向高层们慷慨直言: “我们这次干得很漂亮!但是从产业整合的角度来说,一个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不够用
的。”随后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每两年才能融一次资,黄花菜都凉了!”
就这样,在感受到了股市这个融资工具带来的好处之后,严晓群这个昔日的实业家,已经难以按撩胸中的激情,
更难以抵御金融收益带来的巨大诱惑。他决心继续用“借壳上市”与“资产重组”这两大招数来实现他当年构筑通信产业
帝国的梦想。
这时,一只名叫sT中纺机的股票,适时地进入了严晓群的视野,自然也就成为了他的第二个猎物。如果说,成功
介入一钢异型只是他在资本市场上的亮相,那么,在这一次运作当中,严晓群所表现出来的娴熟手法,以及对产业重组、
概念炒作等财技的组合使用,则是他一生当中最具华彩的一次演出。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