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后,严晓群对记者说:“没有人才的企业,就是自废武功。”
和许多出身草莽的企业家不同的是,早期的严晓群并不是一个专事投机的资本炒作者,他不习惯于在市场中抢一
笔钱掉头就走,落袋为安后再选择新的机会。在他的心目中,打造实业帝国才是最大的梦想。而点对点微波通信接入设备
的成功,让他在尝到甜头的同时,开始尝试在通信行业进行拓展,试图将斯威特打造成一个通信器材帝国。在1994年的一
次公司内部会议上,严晓群给斯威特制定的目标就是: “成为全国性的通信器材集团,争取做到最大。”
想要成为业界大佬,显然需要在这一领域里精耕细作。所以,严晓群希望能够拿出更多的产品,而这就需要有足
够的技术人才作为基础和支撑。l994年底,在陕西西安,严晓群投入巨资,成立了西安斯威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开始拓
展斯威特在西部地区的市场。
选择西安当做公司的新据点,并不是毫无依据的。严晓群认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省会城市,拥有数十所
知名大中院校、众多的科研院所,还聚集了大批电子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工程师,只有这里才是
一个成熟、现成的产业基地。
1995年前后,正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刻,各地政府纷纷将老国有企业出售给民营资本。而与企业并购相伴
的,则是对这些老企业的重组与改造,这必然会让众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新产业领域找到用武之地。正在通信行业精
耕细作的严晓群无疑看到了这一趋势,他在公司高层会议上说: “看准商机,找准产品,只要抢到先机,就能抢到制高
点,稳稳地坐收几年利润。”很快,斯威特就拟定了新产品的主攻方向。
斯威特的这次尝试非常成功。严晓群从新闻中判断出,光纤通信即将广为应用,而国内却还没有哪家企业在从事
相关设备的制造。于是,如同前两次一样,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开发。由于背靠西安众多科研机构和军工单位,斯威
特很快便开发出了自己的光纤接入设备,并且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工厂为其代工生产,具备了批量供应能力。
和那些古板的科研院所不同,严晓群的斯威特绝不是只管研发、不问销售的技术型公司,目睹巨人公司的史玉柱
靠营销手段取得的成功,严晓群认识到,中国商业似乎进入到了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于是,他走的第一步棋,就是
在产品尚未成型之时,就依托南京、西安两大据点,抢先布下了一张密布全国的营销大网。有了这张网,斯威特想要销售
任何一种产品,都会事半功倍,无往不利。
从1995年到2000年,斯威特参与了数个领域。1995年的光纤接入设备、1998年前后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网络设备、2000年的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接入设备,期间还参与了机械、化工、集成电路、环保等相关行业技
术、设备的研发和产销。在这些动作当中,严晓群确实“处处抢得先机”, “稳稳坐收利润”。一个早年跟随严晓群打天
下的斯威特旧部回忆说: “斯威特的产品只要一上市,基本上就供不应求,严总在市场感觉和把握上,的确有些天分。”
凭借着“空白产品一渠道开路”的模式,到1998年,斯威特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3亿元。这个数字尽管比不上
当时任正非的华为,却也足够斯威特攀上发展的一个高峰。不过在严晓群的眼中,这显然不是他梦想的全部。这个雄心勃
勃的人把眼睛盯在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移动通信。
严晓群聚集财富的速度惊人,但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他日后说,如果1998年环境不变,斯威特很可能会走上一
条完全不同的路,成为今天的华为也说不定。
可惜,严晓群的命运注定多舛,环境偏偏发生了变化。
这个环境的变化既来自市场格局,也来自宏观经济。
在斯威特四处出击的同时,全国市场格局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一夜之间,市场上冒出许多同类企业,用低价
策略和斯威特激烈争夺市场,分流了相当程度的利润。当年防伪点钞机的遭遇,似乎又有重新上演的苗头。与此同时,受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环境开始变冷,工业库存产品总值超过了3万亿元,95%的工业品都是供大于求。在这样的
环境下,那些之前发展过快又缺乏危机感的著名企业都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显赫一时的秦池、三株、巨人、太阳神、亚细
亚等企业都在1998年前后悉数土崩瓦解,更多的小企业则无声无息地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严晓群日后回忆说: “南京也
是这样,l998年前后,全国相对有些名气的企业都开始走下坡路,不少当时与我们斯威特处于同一个档次的企业,现在都
听不到声音了。”
这些问题其实很好地说明了一点:几年以来,斯威特一直在加速扩张,表面上看是自身的成长动力惊人,其实是
被宏观经济的发展带起来的,一旦经济冷却,斯威特的发展甚至生存都将成为问题。销售乏力,资金就无法回流,涉足新
项目、进军新产业自然也成“画饼”。民营企业的身份,又让斯威特很难从银行拿到大额贷款。整整两年时间,斯威特都
在徘徊中裹足不前,业务大幅缩水,全凭过去积下的丰厚家底度日。严晓群因此沮丧地对别人说: “我从来没有如此迷茫
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星星之火究竟怎样燎原?”
带着这两个问题的严晓群无路可退。有上千名员工要跟着他吃饭,同时他还想实现他那个“通信帝国”的梦想,
他必须做一次最后的挣扎。就这样,在1998年的冬天,严晓群带着团队精英走出南京,遍访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希望能够
找到解决的办法。谁也不会料到,正是这一次尝试竟然将斯威特和严晓群齐刷刷地送上了腾飞的轨道。而这一切的源头,
都来自于严晓群与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的一段对话。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