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投资需要清醒的头脑.最难能可贵的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全球纷杂的投资环境面前.
索罗斯就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不人云亦云。
接着前面的话题.当时索罗斯因为撒切尔夫人的不理不睬受到众人讥笑后.他决心要给英镑点颜
色看看。恰好在这时候.1989年11月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统一了.这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被全
球各国看做一件大好事.因为德国统一后将会很快带动原民主德国地区的经济复兴和繁荣。
可是索罗斯不这么看。他认为.德国统一后为了重建原民主德国.整个德国必将会经历一段经济
非常拮据的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国内经济.而无力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所以从德国方面
来看这是好事.可是换个角度从其他欧洲国家方面看.实际上是一件坏事。
很快地,l992年2月了日欧洲联盟l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一个“大欧洲”概
念即将形成。就在大家感到欢欣鼓舞时,索罗斯更加清醒地看到德国统一后对其他欧洲国家所造成的影
响。
事情果然像索罗斯预料的那样发展。该条约签订不到一年时间,这些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就
开始显得难以协调。
当时的英国经济很不景气,并且这种经济不景气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所以英国在经济政
策方面不可能维持高利率。要想刺激经济发展,唯一的选择是降低利率。可是从表面上看,当时的英国首
相约翰·梅杰仍然在强调要维持英镑利率,以保持英镑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虚张声势可以
骗骗其他人,却骗不过索罗斯,所以这时候的索罗斯已经在暗中准备狙击英镑的前期工作了。
后来的事情正如读者知道的那样,英镑被索罗斯攻击得遍体鳞伤。索罗斯带领国际上的一些共同
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大肆抛售欧洲货币,使得这些本身并没有捏成团的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投入巨
资支撑货币价值。在这场战争中,索罗斯一个人就动用l00亿美元资金,理所当然成为这个阵营中的中坚力
量。
1992年8月28日,英国财政大臣在财政部大楼前发表措辞严厉的演讲,被外界看做是对金融投机家
的最后通牒。他说: “为了明确英国的立场,我认为英镑不可能贬值,英国不会退出汇率机制,我们对汇
率机制负有绝对义务,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我们政策的核心。”
英国财政大臣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在做出这项承诺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行动。就在讲话当
天,英国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入33亿英镑,以显示英国政府维持英镑汇率的决心。
而这时候的索罗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来不轻易相信政治人物承诺的他,这时候更关注的是
德国的态度。也就是说,索罗斯认为这时候德国的政治态度,具体地表现为德国中央银行的态度,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英国政府维持英镑汇率的效果,而不能单单看英国的动作。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德国刚刚实现统一不久,全球各国都纷纷看好它会变得日益强大、繁荣,
所以它在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以后的欧洲需要依靠德国来走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融合,最终融
为一体。而在刚刚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就能明显看到德国在欧洲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从这个
角度看,如果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出现经济萧条和货币贬值,德国必须承担更多的职责,宁可牺牲自身利
益也要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稳定。
几乎在所有人的心目中,上述结论是理所当然而顺理成章的。换句话说就是,当时全球所有看好
英镑的投资者都有一种幻想,认为英镑一旦受到狙击,德国一定会出面帮助英国,不会坐视英镑汇率在剧
烈波动中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但从政治角度考虑的索罗斯显然不这么想。索罗斯认为,如果英镑汇率下跌,德国会更希望英镑
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因为这种动荡的汇率会对欧洲经济一体化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动摇整个欧洲货币体
系。德国不会为了维持英镑汇率稳定而牺牲自身利益,这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维护
英镑汇率稳定,更多地要看英国中央银行以后究竟还能拿出多少钱来用于维稳,而不是仅仅看眼下投入的
33亿英镑。
不用说,过去300年来从来没人敢挑战英格兰银行的至高权威;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现之前,
英格兰银行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中央银行,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但索罗斯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个细节,
那就是英国财政大臣发表上述演讲的同一天,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之后的一篇简短演讲谈到: “欧洲货币
汇率机制内各国将不会再一致行动。”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