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观点是,我国股市的走势基本上脱离于宏观经济走势。自1994
年以来,尤其是1996年后,我国股市基本运行在一个大的上升通道中,而
GDP的增长则处于持续下滑的态势,且伴随着通货紧缩的出现。l996—
2000年问宏观经济从持续l7年的年均GDP增长9.88%明显减速至
8.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5年的l4.8%急剧下降,至1998年开始
出现负增长,而同期上证综合指数却从1995年底的555.29点上涨至2000
年底的2073.48点.深圳成指从1995年底的987.75点上涨至2000年底的
4752.75点,分别有54.7%和76.2%的年均增长。这个时期的股市被认为
是向』二脱离宏观经济走势。2000年以后,GDP增长持续下滑的态势得到遏
制,开始出现见底回稳的迹象,2000年和2002年GDP均实现了8%左右
的增长,同期股市则从2001年开始大幅下滑,上证综合指数从2245点跌
落至2002年底的1357点,深圳成指从5091.45点跌至2000年底的2759.3
点。这个时期的股市被认为是向下背离宏观经济增长(如图2—1所示)。
关于背离最常见的解释是,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所具有的投机
特征和政策的不稳定性,股市的运行轨迹并不能和成熟股市一样在整体上
决定于宏观经济的走向,而是决定于市场投机性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因
素。另外一个解释是,中国股市之所以脱离宏观基本面的状况,是因为作
为股市的微观基础上市公司的赢利状况与宏观经济走势背道而驰。还有从
货币政策角度提出的解释,认为我国不断增长的货币供应量没有按照政策
的意愿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被超常规发展的股市所吸纳,从而导致了股市
的长期繁荣,而同时实体经济则出现货币供给不足,导致投资增长趋缓。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