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资讯 > 资讯分享 >

2000年破碎的梦

时间:2014-12-17 16:16来源:未知 作者:zhi
    如同泡沫一样,互联网投资迅速涌现,随后又骤降消失。人们妄想通过简单的操作,而轻松获取
股票回报,这样的想法是黄粱美梦。股市虽难免有投机,但依旧是从实际出发,自现实中来而回归现实。
    有数据显示,在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投资热中,当那些抢购股票的投资者们被问及他们对于未来
十年的预期投资报酬将会有多少时,这些雄心勃勃的投资者们的回答是: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将是
19%。
    然而我们真正面对的现实是,网络股并没能带来投资的最高峰,更加没能让这些信心满满的投资
者们赚得盆满钵满。这场炒得轰轰烈烈的泡沫最终以惨淡收场,这场看似光华美好的股市美梦最终也是以
破碎为结局。
    目前市场参与者对一些长期而言明显不可能产生太高价值或根本没有任何价值的公司给予极高的市值评价,然而投资人嵌然
被持续彪涨的腔价所迷惑,不顾一切地将资金蜂拥投入这娄企业,引发不台理的腔价预期,而与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明显脱钩。
    伴随着这种不切实际的情况而来的,还有一种荒唐的说法叫做“价值刨造”。我们承认过去数十年来,许多新刨事业确实为
这个世界刨造出了许多价值,而且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发生。但我们打死也不相信,那些终其一生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企业能够刨造
出什么价值,它们根本就是摧毁价值,不管在这期问它们的市值曾经有多高。
    在这些案例中,真正生产的只是财富移转的效应,而且通常都是大规模的。部分可耻的商人利用根本就没有半只鸟的丛林,
从社会大众(这其中也包括他们自己的朋友与亲人)的口袋中骗走大笔的金钱。事实证明泡沫市场刨造出泡沫公司,这是一种赚走投
资人手中的钱而不是帮投资人赚钱的幌子。通常这些幕后推手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公司赚钱,而是让公司上市挂睥,说穿了这只不过是
老式连锁骗局的现代版,而靠手续费维生的券商就成了专门送信的邮差帮凶。
    ——2000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对于网络泡沫,巴菲特的分析深刻而又独到,究其根本,这些泡沫经济和股票并非真正的实际存
 
 
在体,而是依附于投资者们,堂而皇之地佯装成良驹,肆意狂奔在变幻莫测的股场之上。然而,这群无头
之马没有实际的装备和确切的目标,一切都是它们自己吹嘘浮夸出来的,而它们就只会带着这些一心想着
能够赚得又快又多却又不多加思考的投资者们,跑到哪里算哪里。
    这期间,它们打着股价飙涨的光辉招牌一路忽悠着那些已经上船了的投资者们,令他们继续做着
年平均投资回报率l9%的美梦,从而持续不断地向这个无底洞投注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它们利用虚假
的实质和业绩、股绩招徕了更多即将入狼窝并任其宰割的羔羊们。
    一旦这些所谓的股场良驹们跑不动或跑不了了,它们索性就把那些养育他们许久的投资者们弃置
一旁不管不顾了。那么,投资所得的钱呢?没有。投资的钱呢?砸了。这些投资者们呢?套牢了。最终,
正如巴菲特所说,这些公司只是上市挂牌,以投资为名行诈骗之实,最终这一切活动的成本和开销统统都
是由投资者们来买单的。
    经过这一教训,我们对于那些热门股应当理性地怀疑与分析,切忌跟风盲从,即便是看似简单的
投资,实则也是暗潮汹涌。
    在看到1988年的丰硕套利成果后,巴菲特并没有急于跟进,而是决定采取观望的态度。“一个好
的理由是我们决定大幅提高在长期股权方面的投资,所以目前的现金水位已经下降。常常读我们年报的人
可能都知道,我们的决定不是基于短期股市的表现,我们注重的是个别企业的长期经济展望,我们从来没
有、以后也不会对短期股市、利率或企业活动进行任何的评论。”正是这样的冷静和果决使得巴菲特在他
的投资道路上走得平稳而又长久。  “只有在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一直关注那些最大的金融机
构,其景象可谓惨不忍睹。”跟真正的成功者看齐,我们应当学会平静、客观全面地看待并分析股市中各
式各类的涨潮、低潮。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