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资讯 > 资讯分享 >

有多少股票能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

时间:2014-12-17 16:14来源:未知 作者:zhi
    2000年初,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所谓的网络概念股的风潮。该股的飞快盛行很快就引起了
人们的好奇,出于对它的好奇和该股本身的与众不同,众多的投资者将眼球盯在了这个新兴股业上。
    然而,就在人人蜂拥抢买网络股的高潮时期,巴菲特却紧握资金丝毫不为所动,坚如磐石地守着
自己以往的股业。他声称自己不懂得高科技,没有办法投资,那时大家一致认为这位风云了半个世纪
的“股神”已经落后了。然而,一年后,全球的股市就出现了反转,高科技网络股股灾为患,并且愈演愈
烈。
    就在这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网络泡沫埋葬了一批疯狂的投机家的同时,大家又一次被巴菲特所展
现的稳健投资的大师风采所折服,伴随着网络股的迅速退潮,巴菲特最终还是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股市孺如虎,投资需谨慎”这样的温馨提示。正如大家都深知股票的变
幻无常那样,在风起云涌的股市之中,你可能上一秒还在全线攀红,然而下一秒可能就会垂线下降,直接
跌破发行价。
    诚然,股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收益很高,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相反,现实中却有许多人
是被股市给死死套牢的,而大部分的人随着股价的涨跌或喜或悲、不上不下。所以股票的高收益性所对应
的高风险性才是入市人应该着眼并深思的地方。机会与风险并存——这始终是股市和股票的基本特征。
    既然机会与风险并存,那么冒个大险应该就能赚到大钱吧。有这样想法的人,在2000年推动网络
 
 
股高潮的那批投资者中应该是不占少数的。但是,这并不是风险投资,而是占尽了风险,却沾不到机会的
边!
    “股神”沃伦·巴菲特,在他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根据历史纪录,20世纪70~s0年代在200家盈余最高的公司当中,算算到底有几家在此之后能够继续持续l5%的年盈余成长
率。你会发现,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公司少之又少。我可以跟你打赔,在2000年莸利最高的200家公司当中,能够在接下来的20年年均
成长率达到15%的,绝对不超过l0家。
    由此可见,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佼佼者里,能够成功达到年均成长率l5%这一要求的尚且不
到总数的5%,而在众多的投资者中,又如何能够总有人慧眼识珠而百投百中、屡试不爽呢?在以上的这些
企业中的精英们里面,又有多少能够真正让投资者最终获得丰厚的收益呢?再或者说,又有多少投资者能
够因为投到了绝世好股而赚得盆满钵满呢?答案不言而喻。
    即便这样,可还是有人被眼前真伪难辨的大好行情所诱惑,失去理智地往股市大坑里不断地投
钱,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叫投资,而是盲目跟风。“同上帝一样,市场会帮助那些帮助
他们自己的人。同上帝不一样的是,市场从不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如果你没有自己确切
的目标而一味地盲从随大流的话,那么市场将会无情地淘汰掉你。
    因此,巴菲特警示投资者们:  “有风险是因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对于投资,巴菲特的主要风险规避策略是:降低风险。而在实际的投资上,巴菲特向来只投资他
懂得了解的领域,即:首先,理性地分析并找出自己能够掌握、熟知的领域;然后,划分自己了解并适用
的投资范围;随后,根据自我分析和目标范围准确定位相对应的投资对象——股票;接着,充分收集并了
解相关股票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企业内部情况,从而大致分析预测出该股未来的发展
方向和前景;最后,做出对应的投资决策,或加大投资,或持资观望,或撤回投资。
    在这里我们需要谨慎投资。  “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但我不会买英特尔或是微软
 
 
的股票.因为我不知道十年后世界将是怎样的。我不想参与到这些别人拥有绝对优势的游戏中去。”即便
是极为要好的朋友.巴菲特也绝不涉足自己不了解的股票领域。
    不投资自己不了解的企业.这一信条是促使巴菲特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
失”.所以我们需要多向巴菲特学习:  “永远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