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资讯 > 资讯分享 >

政府欺诈毒害股市

时间:2014-11-30 16:06来源:未知 作者:zhi

    政府的欺诈有多种形式,对社会道德和股市文化产生了致命的打击,比企业家的欺诈
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如果我们想重建中国的商业道德和股市文化,必须从政府开刀。我举四个
例子。
    1.某地政府为了扶持几个本地的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不惜在税收、环保、资金和
土地等方面给这些公司开小灶。它们甚至帮企业设计如何做假账,比如伪造前几年的销售额、
利润和实际缴税额。这种做法有很多恶果:破坏公平竞争、浪费纳税人的钱财、鼓励官商勾
结、欺骗股民、毒害股市。
    政府的扶持当然不能让一个阿斗公司强壮起来。可是,股民买的是公司未来很多年的
利润。这也就是20倍或者35倍市盈率的含义。政府扶持不能持续35年,更不能持续增长35年。
从长远来看,这种公司的股价必然会跌,股民必然受害。
    2.当一家公司变成了sT(按规定,连续亏损3年的公司,中国的交易所会在该公司名字
前加上sT字样,提示股民小心)或者将变成sT时,政府部门通过人为地输血使上市公司苟延残
喘。但阿斗毕竟是阿斗,不可能因为一两次输血而强壮起来。当然,股民不懂(或者不愿意
懂)。他们长期追捧这些僵尸。虽然有人说他们亏钱是活该,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的看法
是,他们毕竟是弱势群体,多数人不明真相。中国证监会应该在教育他们的同时,严厉打击繁


殖僵尸的各级政府,帮助弱势群体戒毒。
    3.把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的一部分业务(比较好的业务)包装上市,而把比较差的业务留
在上市公司的外面,这也许有欺诈嫌疑。为什么?因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比较好的业务与
比较差的业务并不是真正的独立。它们至少在员工待遇、采购、销售和设施共用方面还保持B
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公司的欺诈更加过分:它们在上市之前,由比较差的业务补贴比较好的
业务,上市融资之后,再反向操作。这样的欺诈行为在国企和民企中部有。
    4.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给它们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注资。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中国现象。
在香港的H股公司和红筹公司也很多对此如痴如醉。有些注资的价格完全是国有资产流失。我
们老百姓啊:几乎没有人代表我们的利益!官员们为了从他们的认股权证中赚钱,不惜用超低
的价格把纯国有资产卖给上市公司。我在投资银行工作时,经常见到上市公司高管吹嘘他们用
多么低的价格从政府“拿到”优秀资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是笑不起来。偷了我的东西,
还到我的面前炫耀!等到某项业务搞砸了以后(或者变得不时髦之后),他们再用高价把它卖回
给政府。这叫“剥离”。
    有些官员和国企高管说,他们低价注资和高价剥离是为了“保护小股民”。非也!他
们保护的是他们的面子和认股权证。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他们并没有花力气改善企业的能
力和治理,所以即使好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以后,也会慢慢变坏,两三年后又需要“剥离”。这
种循环会给小股民创造一个个诱惑和一个个陷阱。l 0年之后,小股民一无所得。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