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资讯 > 资讯分享 >

股市是通胀的牺牲品

时间:2014-11-30 16:03来源:未知 作者:zhi

    最近我到澳大利亚度假时,按照老习惯,买了两份报纸:  《金融评论》(AFR)和《澳
大利亚人》(The Austral i a.Il)。一看价格,我大吃一惊:分别3澳元和2.60澳元(澳元比美元略
贵)。l99卜l994年,我在堪培拉大学当金融学讲师时在那里“爬过格子”。这两份报纸我太熟
悉了,当时都不过70~80澳分。我当时的年薪大约4.2万澳元,现在同样职位的人赚8.4万澳
元。但今天的讲师可LL20年前的讲师穷多了。他们的相对经济地位也下降了不少。
    国人对通胀相当熟悉,每个人都会讲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胀也是全球现象。当然,中
国过去30多年的通胀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可笑的是,我们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甚至90
年代初还在坚守“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出现通胀”的旧棺材。
    我们的通胀究竟会有何等结局呢?在我斗胆做几个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猜测之
前,我想先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中国的通胀。
通胀是信贷扩张的结果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通胀是没有利或弊的:把l元的钞票变成l.7元或者5.3元,就好
像上市公司最爱玩的游戏一样,把股票拆细,l拆5,甚至l拆l0。这都不影响任何人的利益(正
面负面影响都没有)。当然,送红股也是完全一样,把公司的资本储备转变为股本之类的小把


戏也属此类。以后,股数太多了,大家的算术不够好,还可以再把股数缩小,比如每7股阁成l
股,等等。
    对于政府来说,通胀就是把纸币拆细。等到通胀太严重时,大家买一斤大葱要支付几
百万元时,对大家的算术水平要求太高了,我们还可以删掉后面几个零,美其名日“货币改
革”。旧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干过这类事。不过,遗憾的是,通胀和“货币改革”不像股
票数量的增减那样中性,可能会导致利益转送、剧痛、恐惧、社会不公平,乃至动乱。为什
么?
    过去30多年,中国的通胀是信贷高速扩张的直接结果。银行业作为一个系统(特别是
包括中央银行)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贷款的,当然也可以在钱少的时候贷很多的款。在
背后的支撑是公众对政府和银行的信任。还是让我们看看结果。过去30多年,中国的广义货币
供应量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货币供应量是什么?它就是所有中国企业和家庭的存款总
和加上流通中的现金。这也就是购买力。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中央银行可以无钱放款(印钞票)。贷款会直接转成受贷人的存款,他如果使用
这笔款项,另外的人就有了存款,银行又可以以此存款为基础发放下一笔贷款(当然要先扣除
一点存款准备金)。然后,某些人又有了存款,银行又可以再放更多的贷款。如此循环。
    这么多年,政府在扶持经济发展的名义下,把银行利率人为地压低,低于通胀水平,
所以真实利率为负数,也就创造了对受款人的一种补贴。同时人为地刺激了对贷款的需求。三
种人获得的补贴最多:企业主、负债投资者、负债投机者。谁吃亏了呢?存款人,老老实实拿


固定工资的人们,没有资格或者没有关系获取贷款的人们。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