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郁金香狂潮”的高潮出现在1634—1637年二随着狂潮的蔓延.荷兰社会结构开始瓦解二农
户为了筹集郁金香的投机基金.甚至变卖了家畜.抵押了房屋和地产二与此同时.人群开始变得狂躁.日
渐露出贪婪和邪恶的面孔二
贪婪会驱动非理性繁荣.它的历程大致如下:
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的价格处于历史低位二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被低估二
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二
按理说.这时是绝佳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对熊市的惨跌仍心有余悸二
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次的暴跌经历记忆犹新.难以对当前的市
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二
因此.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二
这就是行为金融学所谓的“隔离效应”和“反应不足”在起作用二
“反应不足”的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参照值.二是根据
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参照值进行修正二
上一次的大熊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很低的参照值二
隔离效应(Di sjunc.t i or]Effect)是指即使某一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不考虑它们所披露
的信息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但人们有依然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二
特韦斯基用下面的实证表明了隔离效应二他问受试者是否愿意接受下列赌博:掷一硬币以同等的
概率获得200美元或损失i00美元二
那些已进行一次赌博的人.随后被问是否还愿意继续另外一个同样的赌博二如果他们是第一次赌
博的结果已知后被问的.大部分回答者都愿意接受第二次赌博.无论第一次赌博他们是赢了还是输了二
但是如果在结果出来之前他们必须做决定的话.大部分人不愿接受第二次赌博二
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结果:不管第一次赌博的结果如何.那他应该要做出与前述一致的决策二
特韦斯基提出了伴随着这种行为可能的思维模式:如果第一次赌博的结果已知并且还是好的.那
么受试者会认为在进行第二次赌博时他们没有什么可损失的;而如果结果不好的话.他们将试图通过下一
次赌博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但是如果结果不知道的话,那么他们就没有接受第二次赌博的明确原因。
隔离效应常常可以解释,在股票市场中当某一消息还未公布时,价格波动不大,但消息公布之后
会出现大的波动。
“隔离效应”,即人们有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
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
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牛市发展到后期,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出现明显的泡沫,但上升的
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赚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
用。
在牛市的高潮阶段,投资的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强化。
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牛市末期的投资者情绪不断得到正反馈,总体的乐观情绪逐
渐高涨。
在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l929年的一天,股票投资人约瑟夫·肯尼迪来到街道边,一边擦
鞋一边和擦鞋匠攀谈,令他大为吃惊的是,谈起股市来,擦鞋匠竟然滔滔不绝。第二天,约瑟夫·肯尼迪
坚决抛售了自己的股票。不久,美国股市崩溃,仅l929年lO月24日一天,就有ll位股民因绝望而自杀。这
就是股市中著名的“擦鞋匠理论”。故事中的约瑟夫·肯尼迪不是别人,正是被刺杀的美国前总统约翰·
肯尼迪的父亲。
因此,很少有人会相信股价可能突然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股价,心理参照值也
很高,就会认为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
当多数人都这么做时,匪夷所思的大众癫狂就出现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仍
然会有波浪式上升的心理原因二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