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资讯 > 资讯分享 >

噪音中觅经济方向

时间:2014-12-02 16:00来源:未知 作者:zhi

    各个经济变数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把经济学转化成投资决策还要跨越一道
鸿沟。所以,经济学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讲,也许只是累赘而已。
    经济学不是科学,不能用对待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的态度来对待它。虽然近五六十
年来,海外学者费尽心机,试图把数学的精准引入经济学,但是,他们的努力还只是点缀而
已。对于投资者来讲,经济学天天受到检验和挑战。分析经济现象和资本市场时,理性的态度
是谈论概率:如果这件事发生,另外一件事情有可能发生。当然,别的力量随时可能冒出来抵
消或放大这件事的影响,而且时滞有长有短。
投资者未必需要经济学
    在研究中,我们经常犯如下的错误:
    1.试图做精准或者短期的预测,比如下个季度的金价、股价、铜价、物价。又比如,
我们把6%跟8%的差别当太大一回事。实际上,6%可能大于8%。
    2.我们的很多研究报告很牵强,不光是研究报告的消费者认为牵强,甚至连分析师本
人都知道牵强。我承认,我也没少写那样的报告。比如,两件一前一后发生的事情经常被无端
说成有因果关系。有些经济现象发生过两三次,就被认为是规律;人们划一张图,把坐标扭曲


一下(比如,求增长率、求对数、平移坐标,等等),就说,  “你看,这两个变数多么相关
啊!”人们全然不顾样本太少和逻辑不通这一类的麻烦。还有:如果8年的历史数字不支援他
的某个偏见,那么他就把时间定在7年或6年。
    3.在资讯污染中挣}:L。上世纪90年代,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被大家吹捧成了神明。
我当时在外国投资银行做经济师,听说他老人家每天关注l 20个经济变数。我佩服得不得了。
后来,我转为个股分析师,又听说巴菲特做企业的贴现现金流(DC:F)做30年长。我同样佩服得
五体投地。我连明年的现金流都无法预测,更别提30年以后的现金流。
    这里有个食物链。如果消费者(基金经理们)每天询问下个月的物价、汇价、金价,或
者工业生产总值,就必然有分析IJi币t'f:]做这样的预测,尽管大家都知道那是瞎蒙。如果消费者不
断问明天的股票指数是多少,是涨还是跌,就会有分析师随8音乐而跳舞。有需求就必然有供
厶且
:口。
    我认为,券商每天的研究报告都太多,分析IJi币t'f:]对每件事都立刻有评论,不免失去了
真正想问题的时间和必要的距离。比如,每个券商每天都有“每日智慧”、“每日快报”一类
的出版物。我把这种现象叫“踩噪音”。在这方面,我本人以前犯了很多可笑的错误而不知
道。在一个高度竞争明仃/I--、业,这种状况可以理解,分析师都怕被人遗忘。但是消费者必须保持
清醒。而他们的清醒可以引导卖方行为。如果消费者忽略每个月的统计数字、官员们的豪言、
海内外千千万万的事件,那么,卖方的分析IJi币t'f:]也就不再穷于应付。也就是说,现在,卖方的
问题全部是消费者导致的。


    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多、统计资料多、官员多、研究报告多。投资者即使一天到晚什么
都不做,也无法跟踪所有这些。况且,这些噪音跟投资真的有关系吗?
    巴菲特说,股民的频繁买卖不叫投资,一夜情的加总不能叫作浪漫。在经济学领域,
我们可以说,对新闻垃圾和统计数字的评论不能叫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aman)说,那最多只能叫“上上下下的经济学”。
    如何把经济学里面的一些基本原理引申到投资决策?我看小心为妙。利率下降是否一
定刺激资产价格?汇率下调是否一定刺激出口?刺激了出口难道就是好事?股民应该为之高兴
吗?GDP增长加快对于股市是利好吗(想想2000—2005年)?放慢是坏事吗?通胀率下降一定有利
于股市吗?退市好吗?国际板坏吗?
    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见得”。这也就决定了,大家应该抱怀疑的态
度。用这种心态,我现在讲讲我对未来经济的几点模糊的、方向性的和长期的看法。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