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一l982年,美国股市经历了长达l5年的大熊市。元凶是通胀。“滞胀”一词虽然
是l965年诞生的,但是等至rj70年代末期,它才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那l5年,道琼斯指数名
义上跌了一半,但是考虑到通胀因素,股民的损失高达80%以上。l977年5月,巴菲特在《财
富》杂志发表了一篇超长的文章“How InlatiOil Swindles the E.quit.y Invest.or”,精辟论
述了通胀如何打击股市和债市。
本人孤陋寡闻,不知道别人是否已经把它翻译成了中文,但我不在乎。朗读,再朗
读,并且翻译(和评论)这篇文章,我乐在其中。我也建议大学生用它作为英文精读的文章,并
做翻译练习。现容我把它归纳如下。
股票就是永续的债券
通胀打击债市,大家似乎都明白:未来每年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是利息收入因为
通胀而贬值。市场上的名义利率会上升,而债券的票息不会增加。但是关于通胀下的股市,大
家都有一个错误的幻觉,总以为股票所代表的是“产能”,其真实的价值会随8通胀而水涨船
高。
大错特错!巴菲特说,股票其实也是债券,只是它的期限为永远而已。在二战以后的
30多年,尽管美国的经济变化很大,但所有公司的平均股本收益率相当稳定:l0%~l3%之间
(平均大约l2%)。实际上,这就好比“股息”:当然一小部分股息用现金分掉了,大部分留到
了公司继续赚取那l2%。虽然股民的换手进行了利益再分配,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回报率
就是超级的稳定,并不因为通胀而改善。
其实,股民作为一个整体甚至连债券投资者还不如。债券到期时,投资者会购买新
的、票息更高的债券,而“股息”却还是l2%,未分配的“股息”留在公司也只能赚取每年
1 2%。
在没有通胀或者通胀很温和的年代,比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名义利率
很低,所以,大部分“股息”能够留在公司继续赚取那可爱的l2%,太美了!大家都知道那是
很美的,所以为了获得这种享受,大家纷纷投资股票,直到把股价抬高到账面净资产的2倍甚
至3~4倍。那时的老股民得到了三个好处:一是那可爱的l2%(超过当时的市场利率),二是把
“股息”的大部分留到公司继续按l2%的回报率投资,三是股票市盈率的上升,一直抬到几倍
的市账率。(今天大量的中国公司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有3~5倍的市账率,这连巴菲特当时也
没预料到。毕竟,中国特色就是不一样。)
巴菲特说,股票跟债券一样,不过是市场利率的倒数而已,或者说,它们的变动方向
相反。股票就是一个“永续的债券”。它的“票息”为l2%,不过,持票人每年只能获得其中
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票息会被自动再投资于这种“永续的债券”。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