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都有这样的经历:亏小钱时割点肉容易,亏大钱时割肉就十分困难。这是人性的自然反映。在一项投资上亏太多的话,对你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就要求投资者在股票交易中,如果没有确切的把握,不要一次买进,也不要满仓操作,而最好是分段买入。这实际上是一种试探性的买入活动。国外有一位著名的股市投资专家,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就是每次只买入很少量的股票。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如果买入的股票大幅上涨,对投资者来说肯定会增加一笔收入;如果买入的股票下跌得很厉害,由于买进的股票数量有限,不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其他的资金在更低的价位上进行数额比较大的补偿性买入,摊低购八股票的实际成本。交易时多进行几次试探性的买卖,虽然麻烦一点,但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一般来说,在股市实战操作中,分次买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分次买入,为的是防止轻易满仓致损之后,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满仓的理由,无非是投资者看好股票的走势形态,或者是冲着某种美好的展望和预期,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其期望很大,决心要孤注一掷。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会是没有道理的。为防止失落情绪的产生,即使是相当看好大盘或个股的后市,也应当记住分次买入的警训,少买一点,留有余地,以防不测。就算是在确认自己的良性预期和估算的有效性之后,再加码买进也尤为未晚;虽然成本有可能相应有所升高,但操作的有效性和胜算概率及保险系数却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分次买入,为的是在操作中能灵活机动,随机组合,以趋利避害。在上升趋势和主升通道不是很清晰、很明朗的背景下,满仓操作、轻举妄动,实属操作中的大忌。在无趋势的整理过程中,随意进行满仓操作,一旦发现情况有变,就会像背负着全部辎重的队伍那样,是很难急速掉头回撒的。因为操作心态同仓位的轻重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仓位轻,发现情况有变,就能立马理智地进行止损纠错;而如果仓位重,则止损就非常困难。 3.分次买入,为的是集中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打好有准备之战,提高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次买入并不是绝对地走上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歧路。相对于机会大与机会小的比对与选择而言, “分次买入,第一次只买一点”的操作策略只是针对那些机会少、利润小的短线操作而言的,如在熊市中抢反弹,或者是在牛市末期去赶顶,都只是快进快出的小打小闹,而决不能当真将其视作大机会来处置。这也就是“要把有限的精力与资金放在最能够使自己创造更多收益的主升浪中”的真谛所在。 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想要拥有之前,一定要先学会放弃!一杯水想要换成牛奶,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已经拥有的水,舍得舍得,先需舍,后有得,我们要想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放弃不该拥有的股票! 为什么有许多股民对应该放弃的股票却死捂不放呢?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博士用“损失之痒”来解释这种社会性的心理现象。 “损失之痒”是指一些人对损失金钱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反应,简而言之,有些人损失i00元钱痛苦的反应是得至fjl00元的两倍,对损失的害怕远远大于对利益的偏好,这种人过度看重损失,而轻视收获带来的好处。这种现象正好可以说明有些人在股市上的表现:即使某只股票跌幅已经很大,而且已有人割了肉止了损出了局,有些人也不愿意抛出,他们总是毫无理由地期望这只股票能够翻身。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不抛出股票,只要拥有股票,就不算损失,就总有扳回的机会;假如抛出股票,那账面损失就真成了实际损失,也再无翻身的可能了。结果,他们最终错过了大量的投资机会,还要忍受长期套牢的痛苦。 所以,在炒股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放弃,不能固执地抓住早该抛弃的股票死不放手。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到底哪些股票该放弃呢? 1.前期大幅炒高的股票你要放弃。即使目前回落了,你也不要碰。“山顶”左边的l0元与“山顶”右边的l0元价值是不同的,出货前与出货后的l0元价值是不同的。在“山顶”右边的每一次接货都是自寻死路。 2.舆论过于关注的股票你要放弃。一是舆论不可能关注正在跌的股票(除非可以做空),它毫无谈论价值;二是舆论肯定关注涨得好的股票,于是散户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中丧失了对此股的分析,即使有些许怀疑也把它压下去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放大量的大阳线竟然都是头部,这再次证明股市中充满欺骗。 3.没走出底部的股票你要放弃。有些股票的走势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在任何一个预测的底部介入,事后看都不是底。你一定要明白,底下还有底。如今美股免开户交易,非美国投资者无需赴美进行美股开户而直接通过配资方的美股帐户查看美股行情进行授权交易。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