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市场谣言经常出现,大多数谣言是以小道消息或者口头形式进行传播。这些谣言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信息: (1)某只股票最近有强庄入驻,股票价格将会拉高到什么价位。 (2)某上市公司最近会有重大的资产重组题材。 (3)某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近来有重大改善,或者将扭亏为盈,或者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盈利水平。 (4)某家上市公司的领导因为贪污受贿等原因被抓。 所有这些传闻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误导投资者,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然后,自己再从中牟取利润。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由于在信息方面不占优势,往往会被这些谣言所迷惑,谣言的散布者通常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 990年7月,中国股票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更多的股票。由于供给有限,股票可以说是奇货可居。为了从其他投资者手中“挖出"股票,一些投资者想出了制造谣言这种歪主意。当时“深万科"的股票还没有上市交易,但在私下市场交易中,价格一直比较高。这家经营房地产、贸易、商品零售、工业制造、文化娱乐和广告的公司受到了投资者的重视,很多投资者对这家公司股票上市之后的前景看好。7月中旬,深圳市场上传播着一种谣言说,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快要垮台了,公司的财务一团糟,公司总裁已经携巨款逃往国外。听信了这种谣言的投资者,纷纷低价抛出手中的“万科股票",而那些“黄牛"和谣言制造者则趁机购进大批的股票。等到“万科公司"总裁在电视上公开辟谣时,很多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已经抛出,留下的是一连串的后悔。 参与制造谣言的人,既有机构大户也有上市公司,还有个人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小道消息或者内部传闻传播谣言的影响面相对较小,只有那些和谣言的传播者有所接触的投资者,才有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对于那些在公开报刊上发布的虚假消息,受害的投资者就不可能是少数。中国人非常迷信书籍报刊,动不动就有“以书为证"的说法,对于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消息,绝大部分投资者认为那是不可能骗人的,都信以为真。但是,中国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规范的市场肯定会有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信息的披露也不例外。利用新闻媒介制造谣言从中牟利的事也时有发生。所以,投资者对所有的消息,哪怕是正规的新闻媒体所发出的各种消息,也最好保持三分警惕。 1 993年1 0月,湖南省某县物资局一个干部利用单位货款l 00万元购买“苏三山"15万股,每股平均价格不过6.7元。为了使自己的股票最大限度的盈利,他采取了制造假消息的方法。他以“北海正大置业公司"的名义向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匿名信,提出要收购“苏三山"股票的虚假意向。然后,他以这家公司的名义,采取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向海南《特区证券报》发出消息,通报所谓收购“苏三山"的虚假消息,并要求公布。 1993年11月6日,海南《特区证券报》头版头条发布了“北海正大置业致函本报向社会公告收购苏三山股票"的消息。消息宣称:到ll月5日下午3:30分,北海正大置业公司已经持有苏三山股票的5.006%,并表示收购该公司的股票。消息传出之后,谁也没想到这一条在公开报刊上的消息会是一个骗局。深圳的股票市场对这条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反应。当天“苏三山"价格立刻飞涨,投资者争相购买这只股票。不到两天时间,也就是11月8日下午收盘时, “苏三山"股票的价格从两天前开盘时的8.30元,上升到11.40元,上涨幅度高达37.34%。就在这个价位上,他抛出了95000股,从中渔利达44万元以上。 11月9日,中国证监会的发言人对此事发表谈话,指出根本没有收到这家公司的 收购报告,工商管理部门也没有北海正大置业公司的企业登记记录,这家公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拟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没有这家公司的开户和交易记录。 消息传出之后, “苏三山"的股票一路下跌,几天之后,价格又差不多回到了原来的价位上,大批跟风炒作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另外一件著名的通过新闻媒体散布虚假消,r9的事情发生在山东渤海集团。 1996年7月,正是上市公司中期报表公布的高潮,很多机构和投资者为了避免“中报地雷"都小心冀冀地进行股票的选择,凡是预测中期业绩有可能下降的股票,宁可踏空,也不愿轻易购买。投资者当时主要集中在绩优股的购买上,一般股票的价格这时候都比较低。 7月12日,当人们翻开报纸的时候,都被渤海集团的董事会公告和中期业绩报告吸弓l住了。这家公司宣称,渤海集团公司合资项目准备开发的47.12亩土地已经大幅度增值,增值的金额经评估高达l.42亿元,另外,这家公司的长清热电厂也增值了0.35亿元,这两项增值的资金都准备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金。渤海集团董事会公告还披露了公司土地评估资料,而且声称, “公司投资以上两项目的资产,已经大连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和济南市地产交易物业评估所评估"。 这个公报马上弓I起了人们的注意。 “渤海集团"的股票在市场上立即受到了人们的追捧。1996年7月初,渤海集团的前身——“渤海化工"股票不过在11.68~12.38 元之间波动。7月9日,也就是公司中期报告公布之前,市场上已经有消息灵通人士得知了这种“朦胧消息",7月9日上午,这只股票的价格突然大幅飙升,当天收盘在13.62元,上涨幅度高达ll.82%。 7月12日(星期五),其“利好消息"在正规证券报刊上公布之后,这只股票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当天收盘在14.44元,较前期的ll.68元上升了23%以上。 一个公司的资本有如此大的增值,对每一个拥有这只股票的股东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很多投资者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好消息,搭车赚上一笔钱。当时这只股票的上涨势头非常强劲,成交量也跟着放大,不少投资者都争相购买,兴致勃勃地等待着好事的到来。 1996年7月15日(星期一)早上开盘不久,渤海集团的股价就达到了l5.18元,大多数投资者都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而高兴。l0:10左右,这只股票突然破位下行,中间根本没有任何抵抗,一路下跌,收盘价仅l3.50元。很多在星期五买入这只股票的人还来不及反应,就被牢牢的套住了。 此时市场上的消息面已经起了变化,据传渤海集团公司的中期业绩报告有很大的虚假成分。大多数投资者这才知道上当受骗,可是,悔之晚矣。以后的几天, “渤海集团"的交易价格在14元左右徘徊了一段时间,又开始一路下跌。到8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开始调查渤海集团的虚假中报问题,准备把这家公司的股票暂停交易,并且要给渤海 集团相应的处罚。从8月16日(星期五)开始, “渤海集团"的股票又开始新的一轮狂跌。 8月17日,中国证监会果然公布了对渤海集团进行处罚,并暂停其股票交易的消息。中国证监会经过调查证实:这家公司的中期报告严重失实。董事会所吹嘘的1.8亿元收入属于虚构,这些做法已经构成虚假陈述和严重误导行为。 中国证监会认为:渤海集团不仅严重违反了国家会计制度,而且违反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责成渤海集团调整中期报告有关内容,并处以警告和罚款。 在股票交易中这一类的事件是很难加以防范的。投资者一般都相信《中国证券报》所刊登的信息是真实的,如果连这种报纸所刊登的消息也是虚假的话,那么,中国的股民究竟应该相信谁呢?中国证监会对渤海集团的处罚是必要的,如果不堵住这个口子,中国的证券市场肯定一片混乱,受伤害的首先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中国的股份制改革、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开性。 一些人通过散布谣言欺骗广大的投资者,从中牟取利益,这种事时有发生,尽管是少数,但每一次都给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要避免谣言对股市投资者的伤害,一是要靠证券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严格加以规范和监督,并且对那些制造假消息的人和机构予以重处甚至绳之以法,使之不敢以身试法。.是要靠投资者随时保持警惕,尽量少听那些没有完全落实的消息,要经受住诱惑,不为所动,不要过分幻想通过消息牟取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控制住自己内心的贪欲。其实,消息的变化只能弓I起股票价格的短暂震荡,不可能改变它基本的运行趋势。最终决定股市的依然是宏观经济背景、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幻想依靠消息发财致富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其中往往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股票市场上,因为这些假消息上当受骗的事例举不胜举。 当市场上出现谣言的时候,如果要想防止谣言给自己造成伤害,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对于股市上的假消息或者谣言,广大的股票投资者应该有必要的防范意识。首先是不要轻信,除非这些消息来自权威方面的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 《证券时报》)。即使是这些正规报纸上的消息,也必须认真研究,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2)采取措施予以验证。投资者可立刻通过电话、信函方式向上市公司求证市场传闻是否真实。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到明确答复的,如果这种答复是否定的或者不明确的,最好停止买进或者卖出。有条件的投资者,还可以直接到这些股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亲自进行考察和询问。 (3)通过证券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单位求证消息的可靠性。这些管理部门对于这类消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他们负有监管信息披露的责任,从那里投资者可以很快得到真实消息。 (4)在出现无法确定的消息,股票价格又开始出现异常变动的时候,投资者应该予以警惕。一般情况下应该果断地处理该只股票,回避可能到来的风险。每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股票市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在情况不明、相关信息出现错误、判断失误的条件下进行操作。洋财网是一个主要以美股讨论为核心的美股论坛,论坛关注环球财经市场(尤其是美国股市,欧洲股市,外汇市场等)的变化,是投资者对各种新型金融衍生品的学习研究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