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学堂 > 学习2 >

季报披露敷衍不得,投资者也轻视不得

时间:2016-01-07 11:59来源:未知 作者:zhi

与年报、中报等相比,季报的要求相对简单,尤其是财务报告无须审计,并且只需提供简要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然而即便如此,部分上市公司却还是“能省就省”,尽量含糊可能存在的风险,使得部分季报的披露难尽人意。

有的上市公司在时间概念上打马虎眼。如“报告期”本是第三季度,但部分季报中只见l~9月份的财务状况,缺少7~9月份的数据。大部分季报虽然同时编制了前3个季度和第三季度的财务指标表,但将对主要财务指标的解释重心放在1~9月份。事实上,7~9月份的注解本应是重头戏,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第三季度经营状况的重要信息。令人遗憾的是,上市公司多拷贝对前三个季度的说明,并加以删减,寥寥数语,信息量和透明度大打折扣。

定期报告的披露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上市公司关于财务指标的解释报喜不报忧。凡是对公司有利的财务指标,注解就详细,而凡是不利的指标则一语带过甚至干脆不予说明,这一点在季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某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同比涨幅超过2 0%,期间费用也下降不少,这是好事,于是指明原因:“主导产品销售价格增加”、“产品品种增加”等,但对同期净利润略有下降的原因却略而不论。

还有些季报在描述公司情况时含糊其辞,似有意要考验投资者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水平。某公司2 00 1年1~9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提高,费用下降,但净利润的降幅反而高达四成以上,公司对增亏的说法是“预计了新药销售费用”。这话如何理解很费思量,如果是费用计算,也该是“预提”才对,况且降幅如此之大,表述却如此之少,令投资者难以作出判断。某ST公司披露2 00 1年1~9月份的财务指标,其净利润实现22 1 1万元,同比增幅高达570%,公司的解释是,“根据会计政策变化,将2 00 1年同期债务重组收益142 3万元转入资本公积”。这同样需要好好琢磨表述后面的确切意义,因为按字面理解,似乎是这部分收益计入利润导致利润增长,但是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后是不可以计入利润的,所以这句话的最可能的意思应该是“2 0 0 0年的重组收益转入去年资本公积”,导致利润悬殊。

季报的披露宗旨与年报、中报一样,都是为了加大信息、提示风险。尽管与后两者相比,季报的条条框框少了许多,但这决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借故“取巧”,尤其是对属于“鼓励披露”范围的ST类公司。当然投资者对待季报也同样不能轻视。如今美股免开户交易,非美国投资者无需赴美进行美股开户而直接通过配资方的美股帐户查看美股行情进行授权交易。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