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学堂 > 学习1 >

损失规避和迷恋小概率事件

时间:2016-07-06 07:01来源:未知 作者:zhi
1.损失规避
    如何理解“损失规避”?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白捡的l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l00元所带来的痛苦”。
    前景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是:当我们做有关收益和有关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对此,就连传统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保罗·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承认:  “增加l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失去l00元所带来的效用。”
    这其实是前景理论的第3个原理,即“损失规避”(Loss Avers ion):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行为金融学家通过一个赌局验证了这一论断。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A.愿意
    B.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
    由于人们对损失要比对相同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账户有涨有跌,人们也会更加频繁地为每日的损失而痛苦,最终将股票抛掉。
    一般人因为这种“损失规避”(Loss Avers ion),会放弃本可以获利的投资。
蛇咬效应(风险厌恶效应)在经历了亏损之后,人们会变得更加不愿意冒风险。赌博者在输钱之后通常会拒绝赌博,感觉像是被蛇咬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者也,泰勒称之为蛇咬效应。
2.迷恋小概率事件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如果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属于小概率事件.
    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博小概率事件.
    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前景理论指出.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时.人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人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又会发生离奇的转变.所以.人们并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这种损失厌恶而不是风险厌恶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在高点没有抛出.然后一路下跌.进入了彻彻底底的下降通道.这时的明智之举应是抛出该股票.而交易费用与预期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持有现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会再买吧.那为什么不能卖掉它买别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许.卖了它之后损失就成了“事实”.5.参照依赖
    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Preference Theory)假设人的选择与参照点无关.行为金融学则证实.人们的偏好会受到单独评判、联合评判、交替对比及语意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参照依赖理论: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卡尼曼的这个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一样东西可以说成是“得”.也可以说成是“失”.这取决于参照点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懊悔理论
    1980年,理查德·泰勒在《经济行为和组织》期刊上,首次提出了“Regret Theory”,孙惟微将其译为虬嗅悔理论”。
  泰勒做了类似这样一个测试。
  甲先生在电影院排队买票。到了售票口,他发现他是这家戏院的第l万名顾客,因此得到了l000元奖金。
    乙先生在另一家电影院排队买票。他前面的人刚好是这家戏院第l0万名顾客,得到了l0000元奖金,而乙先生因为紧随其后,也得到了1200元奖金。你愿意当甲先生还是乙先生?
    泰勒说,出乎意料的是许多人宁可当甲先生(得到l000元),而不愿意当乙先生(可以拿到l200元),理由就是不想感到懊悔。跟10000元奖金失之交臂,会让这些人痛心不已,因此他们宁可少拿200元,也要避免因为懊恼而跺脚。
    泰勒把这种心态称为虬嗅悔规避”(Regret Avers ion)。
    阿福是一个股民,在网上炒股票,交易费用为零,股票抛出以后,钱会自动转账到他的活期存款账目中。
    上个月,阿福买了l0000股“海神电器”,当时买入价是32元/股。
    之后阿福有一天上网一看,却发现形势不妙。“海神电器”已跌到了l5元/股。阿福呆呆地坐在电脑前,到底要不要抛掉呢?无法做出最后的决定。鼠标就停在“抛售”这个按钮上,但阿福始终没有勇气点去。
    问:如果你是阿福,你最终究竟会选择抛,还是不抛呢?
    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不抛”。
    正当阿福举棋不定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当阿福接完电话再次走进房间时,发现宠物猫咪爬到桌子上了,猫爪子正好搭在鼠标上,按下了“抛售”键。
    阿福原先的320000元,现在已经变成了150000元,并且实时地转到了他的活期账目中。
    问:如果你是阿福,你现在是否立即再把“海神电器”买回来以继续持有呢?还是再等等看,或者把这1 50000元投资于其他的股票。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选择“不买”。
    其实这两道题是等价的,你所需做出的决定都是在“海神电器”价格l5元/股的情况下,决定到底是继续持有还是立即出手。
    如果你不想卖掉你的股票是因为你觉得它行情看涨,那么猫咪是否“闯祸”并不影响它的行情,你应该在猫咪“闯祸”后再把它买回来;如果说猫咪“闯祸”以后你不愿意再把它买回来,说明你不看好这只股票,那么你应该在第一个问题里就把这只股票卖掉。
    这个实验是由华裔学者奚恺元教授设计的,叫做“持有者悖论”。过度自信理论
    研究证明.我们的大脑结构使我们过度自信.研究者曾问被试者一系列问题.例如.调查人们对自己的驾驶能力的判断.答案包括“一般”、  “超过一般”或“低于一般”.超过80%的人相信自己的水平超过一般.而不是低于一般.
     一个对自己没有任何信心的人是不会去投资的.更不要说投机了.作为投资者.洋财网的专业团队给投资者提供即时的讯息和专业的市场评论、每周的交易数据公告、美股交易员培训等,为投资者确保股市投资受益。 (责任编辑:z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