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尔街对冲基金巨头SAC资本创始人涉嫌内幕交易,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引发关注。 与此同时,就在中国证监会准备向美提供审计底稿之际,7月12日,美国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其计划重拳出击虚假财报行为及壳公司(微市值公司)欺诈行为的三项措施。 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说法,其执法部门将在不断努力的基础上,将资源集中于市场的高风险领域,并引进尖端技术和分析水平来完善其自身的调查能力。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相当于在无法对问题公司进行现场调查的情况下,美国证监会正冀望于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问题的所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律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尽管中美在跨境监管方面已经迈出了具有突破意义的一步,但是鉴于过去几年来美国证监会向中国方面提出多达23次协助调查申请却没有结果的情况来看,美国证监会方面对这种合作仍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 美国证监会执法部主任则表示:“我们对财务欺诈行为将保持越来越积极的态度,同时将不断提高自身及早发现财务报表和微市值公司(壳公司)欺诈行为的能力,并采取更多行动来防止这类非法活动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借壳上市是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尤其是早几年赴美上市采用最多的路径,这也意味着中国公司将首当其冲。 美国证监会的三项措施 根据美国证监会的披露,其打击措施直指三类企业:一类是存在不当或舞弊的财务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及审计小组”将负责专门检测这类公司,同时推动证监会对于账目的执法工作,并披露欺诈行为。 第二类企业则是存在违规交易的微市值公司(壳公司),这类公司通常在发行证券时存在欺诈行为,尤其是那些没有定期公开其财务业绩报告的公司,将受到一个名为“微市值公司欺诈专责小组”的追查。 第三类则是存在潜在欺诈或其他非法行为的公司,“风险及定量分析中心”部门将采用定量的数据和分析来检测高危行为和交易,同时加强该部门的调查能力和防范有损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能力。 为强化对上述三类公司的打击力度,美国证监会还为这些部门设计了详细的工作方法,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职能,并强化人手的配备。 以“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小组”为例,他们将集中力量,扩大和加强工作力度,来识别关系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发行人的报告和信息披露以及审计失效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工作小组还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即增加对有关错误或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和披露等侵权行为的诉讼。 更重要的趋势则在于,他们开始谋求建立数据模型。据了解,“专责小组”将专注于识别和探索欺诈性财务报告多发的领域,包括正在进行的审查财务报表重述和修改,行业表现趋势的分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例如会计信息质量模型。 “微市值公司欺诈专责小组”则主要追查发行、市场营销和微型股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专责小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实施长期战略来检测和打击微型股市场的欺诈行为,尤其针对“看门人”,如律师、审计师、经纪交易商,过户代理以及其他重要的参与者,如空壳公司的股票中介和供应商。 如果说前两个小组强调了利用数据的工作方法,“风险与定量分析中心”则更像一个纯粹的数据部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数据分析活动。 在人手方面,全国各地的执法律师和会计师都会加入其中,并在工作过程中与部门办公室总会计师、证监局首席会计师办公室、公司财务部、经济和风险分析部密切磋商。 一方面诉求“审计底稿” 一方面冀望数据挖掘 “最好的调查想法通常来自基层——即员工在现场的第一手市场调查。”美国证监会执法部联席董事George S. Canello说。 他同时表示:“风险与定量调查中心的一个关键目标将是帮助这些工作人员,给予他们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应有的专业分析技术和计算能力,并帮助他们将有价值的想法转变为全国范围内及时的、缜密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这恰恰暗示了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在打击财务欺诈问题上的决心。说白了,就是没有审计底稿,通过风险模型和定量调查也要发现问题的所在。 消息人士表示:“美国证监会如此强调数据的力量,某种意义上与其在中概股市场监管方面的碰壁有关。” 长期以来,打击财务欺诈行为是美国证监会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打击财务欺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美国自由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补充原则。 但在中概股问题上,由于涉及中国法律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规定,为在美上市公司提供会计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将该公司的审计底稿带离出境,这导致美国证监会无法获得审计底稿,进而无法对于财务欺诈行为进行定性。 同时,这也衍生出了做空公司的机会,以浑水、香椽公司为代表的机构先后对中国几十家在美上市公司发起“做空潮”,导致大量中国公司要么退市,要么股价被腰斩,赴美上市也成为了各大中介机构的惨淡市场。 数据显示,在做空潮中,中国公司由于无法拿出有力的证据在有利的时机进行驳斥,直接导致过去几年间10余家公司被迫退市。 事实上,这也正逐渐演化成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赴美上市热情骤减,相比2010年全年40多家中国企业在美IPO的顶峰时期,不到两年时间,赴美上市企业已经寥寥,而在美上市企业的股价也一直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正在崛起,缺少中国元素正越来越成为美国市场的缺憾,意味着美国投资人无法通过投资获得中国市场蓬勃发展的收益。 这推动中美双方在“审计底稿”问题上逐渐获得共识,本月初的新闻显示,中国证监会已完成了一家中概股公司的会计底稿整理工作并履行完相关程序,目前已经通知美方准备向美国证监会提供底稿。 对于这一做法,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这一做法有助于为中概股正名。 然而,国际舆论对此却将信将疑。来自《南华早报》的报道显示,美国证监会一位负责国际事务的官员则认为,通过中国证监会获得审计底稿的路径并不可行,并引证一年以前中国政府就承诺分享(审计)文件的邮件作为证明。 对于美国证监会的做法,英国罗夏信律师事务所北京分所合伙人张铮律师表示:“中国企业正游走于机会与风险之中,一方面,美国证监会打击财务欺诈的力度,无疑会给存在欺诈或者一些数据方面不够严谨的公司带来调查风波,但另一方面,对相关问题的落实,同样可以打击到那些恶意做空机构,有可能还中概股一个清白之身。” (责任编辑:DF08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