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上市ll年的小型石化公司和上面谈及的消费股可说是难兄难弟,两者都是香港
人作大股东及高级管理,两者都是中国概念股,后者数年前兼且曾一度持有前者超过l 3%的股
份。两者最雷同的地方就是在市场集资次数很频密。
持股至今蚀96%
石化公司在过去ll年里配股或供股共l0次,加上IP0的集资金额达港币l8.6亿,它今
天的市值只有不到l.2亿。在ll年里,资本开支和投资总额达3 l亿元,它的股本收益率由上市
初的33.5%下降至rj2011年只有3.1%,每股盈利同期倒退78.5%,更甚的是它过去9年从未派息,
现今市账率只有0.04倍!换句话说,市场认为它现在96%的资产值都可以作废。如果按IP0价买
入这只股票并持有至现在,账面上亏损达91.3%!在以往8次(最近一次供股仍在进行中)集资认
购而持有至现在者都要亏蚀,最小的亏85.5%,最多的亏达96.4%,亦即是接近全部报销。
这些公司管理最常见的伎俩通常是把公司包装成价值股,将前景描绘得非常秀丽,例
如未来市盈率只有5~6倍而盈利增长有30%以上,但需要扩展产能或作新投资,所以有必要集
资。它们的借贷比例很多时都偏低甚至没有,表面上看来非常健康,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银
行愿意贷款,更可能的是它们一心只是为了在市场集资,然后透过资本开支把资金消耗掉。囡
为对很多上市大股东而言,资本市场集到的资金是公司的钱,而公司的钱亦即是等于自己口袋
里的钱。而向银行借贷的钱,就算利率怎样的低,有一天终归要偿还,所以最好是集街外钱作
投资。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