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这就是“过度反应”现象,它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行为非理性偏差,表现为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等现象。 泰勒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传统经济学和金融理论认为,个体在投资活动中是理性的。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进行理智的分析,当股票价格低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开始买入股票;而当股票价格高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开始卖出股票。证券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价值投资的氛围。 但事实绝非如此,投资市场几乎就是一个“博傻”市场。 行为金融学家希勒教授将股市泡沫称做“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比如互联网泡沫,类似于荷兰郁金香、南海公司泡沫,在投资领域中屡见不鲜。为什么人们总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呢? 希勒教授认为,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历史教训并不足以让人们变得理性起来,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 希勒教授曾在一个研究中发现: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l4%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32%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暴跌。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一种最常见的一种认知偏差——别说普通投资者.甚至是那些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其实也难以避免. 当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吻合时.往往导致投资者的信心膨胀.因为过去房价的走势进一步提高了房价上涨的预期.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往往把房地产的名义财富增长当做实际增长.把房地产财富增长当做永久收入增长.从而扩大消费支出. 过度自信一般会出现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上.几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存在过度自信.在物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律师、谈判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证券分析师、驾驶员等的自我判断过程中.都观察到了过度自信现象. 20多年前.心理学家对瑞真的汽车驾驶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有90%的人自认为驾驶技术属于中上水平.显然.这里面有很多驾驶员缺乏自知之明.这正是过度自信的藏型例子. 放眼望去.过度自信的迹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其原因如下:1.知识幻觉 “过度自信”是一种认知偏差.它的最常见原因是知识幻觉. 以投资者买卖房屋出租为例.很多人会只考虑熟悉的楼盘尤其是熟悉的区域——往往是他们从小成长或现在居住的区域.而并非对所有有潜力的区域和项目都进行过考察. 投资者倾向于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者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性要比实际上所具有的精确性更高.所以他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总是夸大.2.选择性耳聋 “过度自信”还有一个衍生的副产品.那就是“选择性耳聋”.因为过度自信.所以我们更加追求自我肯定.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只会考虑与现有评估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刻意回避相悖的信息. 当出现全新和令人不安的真相时.就会发生认知失衡的情况.并可能对投资决策造成诸多影响.导致“选择性耳聋”. 人们还倾向于把过去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罪于外界因素.当市场走势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一致时.投资者的信心将会膨胀;而当市场走势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矛盾时.投资者的信心并不是等量地减少.因为他们倾向于将这种结果归因于客观原因.3.控制幻觉 到一家彩票投注点去观察.大部分彩民是自己选号.尽管主动选择与机器选号.中奖概率完全一样.但是在买家的内心.却认为自己选择的号码有更多的胜算. 非理性投资者总是很难避免“控制幻觉”.以为能够控制无法控制的局面.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来说会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局面. 比如一个投资者最近收益很不俗.他往往会认为是自己高超的技术分析在起作用——而事实可能是最近大牛市普遍上涨.即使是掷飞镖随便选一个股票也会有不俗的表现.这种不恰当的自信相当危险:随着“控制幻觉”增加.吸收新信息和三思而后行的意愿则会降低.在投资初步获利后.这个循环会按照“愉快一贪婪一亢奋一崩溃”的模式迅速演变.从众效应 在房价的持续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如果投资者够理性,彼此相互独立,那么正确或错误的思想对房价造成的影响将可能相互抵消,其结果不会导致房价的暴涨或暴跌。 然而更经常的情况是,大多数投资者在房价持续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失去理性,有限的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极易产生盲目的从众行为,导致过度狂热或恐慌情绪,从而追涨或杀跌。 财经类文章中,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不能做出完全独立的判断,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行为主体认为这个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所以也做出相同的判断。这种行为称为羊群效应或从众效应。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刨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刨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被并称为.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导致出现“从众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弓l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从众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至.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 凯恩斯则指出: “从事股票投资好比参加选美竞赛.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评选者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得奖;因此每个参加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者……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着某种奠名的群体偏激.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整个市场的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描述从众行为时指出:当遇到冲突时.我们的思想会潜意识地剔除那些与整体关联性最弱的看法.不自觉地寻求平衡.可见.从众行为是出于归属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虑.散户会采取追随大众和追随意见领袖的方针.直接模仿大众和意见领袖的交易决策. 爱默生所言不虚: “在人世间随波逐流地生活不难;在独处时固守己见地生活不难.而只有伟人才能在茫茫人群里尽享独处的自主.”次贷与房奴 美国政府为解决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问题.而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可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美国公民吴老.经济困难.根本无法通过常规的办法取得贷款来购买他想要的住房. 但是到了2005年后.随着次贷行业的兴起.对贷款审批的标准大幅下调.于是.次贷公司上向吴老.推销一间10万美金的住房. 次贷公司说: “你可以通过次贷方式取得购房.但必须支付5%的首付款.即5000美元.” 吴老.说: “交完这笔钱外,就没有富余的资金来支付在交割时他们应付的那部分交割费用了,怎么办?” 于是,次贷贷款公司说: “我们可以帮你运作一下,让开发商承担这部分费用。” 吴老.说: “不行,这笔钱还得留给孩子上学用。” “什么?首付也不愿出?我们帮你运作一下,搞成‘零首付’!”吴老.依然摇头: “利息太高怎么办?” 次贷公司: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吴老.依然担心,自己以后失业怎么办。 次贷公司: “这个你不要担心,头两年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你看,你这么聪明,两年后你至少能混个经理当当,这点月供还不是小菜一碟?我都相信你一定行!” 吴老.心动了,虽然高兴,但仍保留了一丝清醒:我万一……万一当不上经理呢? “您有点过于谨慎了,居然会担心两年后还不起这种小概率事件。给你明说了吧,反正这钱也不是你出的,到时候天塌砸大家,就算银行把房子收走,你已经白住两年。看吧,这房价一年涨了多少?两年后房价接着涨,你可以转手卖给别人,大赚一笔!”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美联储(Federal Res erve)主席伯南克(Ben S.Bernanke)在接受《纽约客》杂志专访时表示,他承认低估了次贷危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2006年楼市兴旺时,房价高,银行房贷速度和放贷量都很大。西班牙有位叫墨斑的先生用自己的住房作为抵押购买了宠物店。 次贷危机后.失业率升高.房价开始缩水.就涌现了和他一样境地的无数房奴.更可怕的是.根据西班牙制度.房子被银行收走后.房奴的债务却一点也不打折.甚至剩余债务要高于房价. 于是房奴们人财两空夜不能寐.恨不得自行了断.据西班牙消费者保护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约140万西班牙家庭面临房屋被收回的风险.这个数字一年比一年高.2007年时.只有2.6万人被收回房屋.去年.这一数字高达9.3万.标准普尔在此前曾报告说:8%的西班牙房产已缩水.价格仍将下跌.预计未来20%的房产总价值会跌至贷款总额以下.银行的还贷利率忽上忽下.房奴们的贷款越还越多.注定一辈子摆脱不了银行的束缚.一些房奴连自杀的心都有了. 可见.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人都能像美国房奴一样幸福.有些国家是没有破产制度的.只能一辈子为银行打工.美股免开户交易,非美国投资者无需赴美进行美股开户而直接通过配资方的美股帐户查看美股行情进行授权交易。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