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先生应是你拘仆人.而非向导,——本杰明·葛林厄姆 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王在做什么!——沃伦·巴菲特 许多人在不很了解的情况下就玩起了股票.他们受到周围人的压力、嫉妒、恐惧的驱动.出于本能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我炒股的原因是我那小舅子和笨蛋邻居都在股市里面翻了好几倍.我为什么不能!” 资深投资者大多赞同“炒股就是炒心理”.都认同心理因素对股票投资的重要影响作用.股市中还流传着不少这样的格言.如“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等. 诸如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牛人总是忠告股民“减少情绪冲动.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然而.股市中永远不缺因心理冲动而蒙受巨大损失的案例.认知失谐 王朔在美国时,遇到一个开中餐馆的台湾国民党老兵。王朔问: “为什么不回祖国看看啊?”老兵叹口气说:“仗没打好,对不起大陆人民!” 这位老兵的说法当然是错的。因为众所周知,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后期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否则也不至于丢掉大陆。 正如电视剧《潜伏》中的国民党特务李涯,因为自己对党国的赤胆忠心和一腔热血越来越成为粪土时,这位心狠手黑的特工居然流下了泪水。这个桥段反而给这个大反派蒙上了一种立体的张力。 这些可以当做黑色幽默,也可以当做人类“认知失谐”的典型案例。 小贴士 认知失谐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精神紧张。或者说,是两种认知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当预言不灵时 人类历史上充斥着末日预言.而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预测世界末日会到来.这些预言从不兑现.可是.它们依然有市场. 正如股市里预言地狱的“空军司令”或宣扬天堂的“多军司令”.尽管他们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地落空.追随者立刻会找到各种理由为他们辩护. 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费斯廷格等人对“认知失谐”的课题进行社会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1954年.费斯廷格读到一条地方报纸的头条新闻: “号角星”带给本市的预言——逃离大洪水. 芝加哥的一名家庭主妇吉斯夫人.宣称自己收到了来自“号角星”的神奇预言:一次大的洪水会在12月21日黎明之前终结这个世界. 吉斯又说.她和她的信徒将会在午夜聚会.那时候会有一只飞碟把他们救走. 吉斯的不少追随者放弃了工作、学业、配偶、金钱和财产. 费斯廷格认为这是研究人类“认知失谐”的良机.就跟踪到了现场. 12月20日午夜接近的时分.信徒按照吉斯的指示.除去身上所有金属物品.比如拉链、带铁环的胸罩、皮带等.以免对外层空间飞行器造成干扰. 12:O5.洪水没来.飞碟也没来.人群开始骚动.这时候有人拿出另一只表.说现在的正确时间是ll:55。大家又安静下来。 12:l0,仍然没有访客。小组在镇静地沉默着。人群又不安起来。 4:o0,追随者出奇的安静。吉斯夫人开始哭泣。 4:45,吉斯夫人说自己收到另一则消息:因为这帮信徒足够虔诚,所以外星人决定暂时放过地球。 最后的结果让费氏非常吃惊:预言失败后,吉斯夫人的铁杆追随者反而更多了,他们对吉斯夫人更加信赖了。 通过观察UF0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费氏在1956年写了《当预言不应验时》(When Prophecy Fails)一书,作者分别从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在《当预言不应验时》一书中,费氏等第一次提出了认知失谐(Dissonance)的概念。 地球灭亡预言的失败, “预期落空”增强了认知间的失谐,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信徒,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谐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 失谐是一种在认知活动中出现的不和谐状况。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当一个被深信的观念,受到外界客观事实而否定时,便会为个人带来不舒服或痛苦难耐的情况。而在各种失谐的状况中,人都是致力于把失谐的程度减至最低。 换句话说,预言的失败给信徒带来了失谐的状态;而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把失谐的程度减至最低。 怎样减轻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呢?按照费氏的看法,减低失谐的方法有三种: 1)放弃全部信仰。但他付出的代价可能比在失谐状况中更高。因为已委身过的价值体系,是不易前盎的 2)忽略一切否定有关预言的证据,并坚定原有的信仰;然而,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世界中,外在客观的事实不易被随便扭曲。 3)稍微修正有关信仰,以较低的代价来减低失谐的痛苦。 《当预言不应验时》一书的亮点在于作者使用失谐这个概念,来解释一信仰群体在预言失效后的情况。 费氏指出,当一信仰群体的基要点被否定后,它不会就此而瓦解,反之,它会以修正信点的方式来维持有关信仰和失谐状况,而信徒会变得更加投入和确信。一个交易日内美股交易员的奋斗,就是要努力把握各类美股行情,为投资者获利。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