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可能以为,金融系统的从业人员一定把自己的家庭财务管理得很好。其实不然,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人的个人理财都是一塌糊涂。即使在投资银行界,多数人的家庭财务都管理得很差:要么不管(存款在银行),要么随意乱投,没有长远考虑,也没有科学性。 在外国投资银行工作,意味着我们和家人在投资方面面临着很多限制。比如,我们买股票或债券必须事先征得顶头上司的书面批准,然后我们还必须到银行内部的电子网络上征得法律及合规部的批准。当然,每次批准只能当天有效。在实际下单买卖证券时,你的顶头上司也会自动收到一个电子邮件通知,而且法务部也会收到交易副本。买了任何证券必须持有30天以上。跟银行有生意往来的公司的股票在敏感期内我们不能买卖,而有些敏感期长达几年之久。这些规则是为了避免员工滥用客户的商业机密,在客户的前面买卖,或者与客户出现利害;中突,等等。有的同事说,因为有这些限制,所以干脆不买股票和债券。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因为这些限制对于银行的员工来说,实在是太好了。 比如,由于每次买和卖都需要顶头上司书面批准,这就逼着我们认真想清楚,认真作研究。显然,你的老板那么忙,不可能三天两头为你批准买卖股票一类的事。你也不想让你的老板看到你天天在炒股。另外,30天的最低持有期我认为太短,被迫持有3年才好,这样可以逼着你更加认真地分析行业和公司,而不是抱有侥幸心理。巴菲特说:“如果你不能持有某只股票l0年,你就不应该持有20分钟。"他还说:“股票的最佳持有期是永远。"我们只听说有长远投资者发达的,没有听说过因为短炒而发达的。短炒的极端例子是“即日鲜”(指一种即日来回买卖的交易,借此从短线的股价波动中获利)。这种现象现在几乎绝迹了,因为他们亏得差不多了。 因为股票可以随时卖掉,所以人们才过于随意,不负责任。巴菲特建议大家给自己定一个总的额度:我一辈子只能买股票和卖股票若干次。额度用完了,就没有了。这样,我们就会格外谨慎。 还有一些同仁说,手上钱不多所以不值得投资,这也是大错特错。正是因为钱少才需要投资和增值。难道不是DS?也有人说,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暇投资。其实投资是不占时间的,如果你作长远投资,就不需要每周查看股价,更不需要每天跟踪。你在投资上花的少许时间跟你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我看它们不相矛盾。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发现大量的从业人员(更不要提金融业之外的人们)根本不愿意花时间琢磨、研究和领悟一个企业或一个商业模式。大家似乎忘记了一句古话:“求人不如求己。"不少人愿意花无穷无尽的时间和努力去拉关系,求恩惠,而不肯花少许时间做些功课。 再讲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大家可以发现大量的公司董事很有钱,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股票为他们增值很多。何以?董事们在敏感期内(比如在公布业绩之前两个月、并购期间,或在其他敏感期)是不可以买卖股票的。在其他时间,每次买卖都要事先经过董事会批准,而且要公告,因此董事们要顾及形象和闲言碎语。董事们也担心其他董事(特别是董事长)和基金经理们说自己对公司“不看好"、“没有长远打算"、“不务正业,只是一天到晚炒股票"。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受约束的现象:董事们买卖自己的股票很不频繁,而且,买的次数多于卖的次数;他们持股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有时长达l0年、20年;他们被迫发了大财。我在2006~2008年的3年里,当了几个香港公司的董事,“自律”让我赚了一些钱,但是我心中的蠢动和短期行为让我少赚了很多钱。下回再做董事,我可得多一些长期行为。 那些做不了董事的人们,也可以从这件事中明白一个道理。 20世纪8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读书时,有个老师说,他的钱都是被逼着挣的。他不断地买房子,每个月付很多按揭的供款,这也逼着他省钱和想办法找外快,这跟董事们发大财是同一个道理。专业美股论坛为你提供美股最新行情及精准美股数据、美股开户等。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