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l.买成长股需要自己拿主意 如果你恰好在某个时候有了一定的积蓄,想要在股市蓬勃兴旺之时分得一杯羹,但总有“瞳行”的朋友说现在风险太大不适合大举介入股市。眼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在赚钱,你不愿承担过分的风险又想分享股市的收益,有没有这样的好事情? 答案是“有”。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买入具有长期成长价值的“优质”上市公司股,跟上市公司一起分享经济增长的回报。 在更多的时候,找到优质的成长型上市公司是很容易的,但困难的是在合适的位置买入和持有的期限:即使是我们也能够作出这样的判断——麦当劳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即使是两次三番的涨价后,它们的客源仍不见一丝减少,但这家公司也有不适合投资的时候,比如在1972年,麦当劳在美国的股价被抬高至fjs0倍市盈率,然后麦当劳承认它们的盈利无法达到如此之高的预期,于是股价从了5美元狂跌至25美元,市盈率变为l3倍。麦当劳一直是一家成长型企业,但投资这样的企业时还是要看市盈率如何。投资成长股必须要做这样的判断: 1.这家公司未来要取得多高的盈利才能支持今天的股价?你需要判断在下一个年度报告中,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否有困难。 2.这家公司的市盈率是多少?同行业的标准是多少?你能否接受这个数据取决于它在同业中能否取得适合的盈利。 3.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由什么决定?不要轻信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想办法证实。 至于如何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个人投资者有限的投研能力相比,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要资金有资金、要人力有人力,数据库强大加之理论和实践水平高深,有这样的人出谋献策,实在无须自己大浪淘沙辛苦选股,而且专业人士更客观更冷静;而“个人”派的观点同样有理有据:专业机构一共也就几十个人几十杆枪,要照顾几千只股实在需要花费一番工夫,每个板块分析一番然后再逐一调研,投资者等得了市场也不等呀,与其等他们找到价值洼地再一拥而上,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事实上,两种方法都有优劣,挑选专家和挑选成长股的前期工作同样细致而复杂,但到后期会有很大不同,关键在于投资者愿意成为哪一种成长股发现者。 虽然是自己拿主意,但专家的意见有时候也有一些参考价值,你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个建议是,不妨效法基金经理的决策,参考表现优异的基金是如何选股的。我们可以从公开信息中和基金的定期报告中得到选股思路、各阶段的分析和最后的决策,这将有助于缩小备选范围。 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基金或者是基金经理身上,也可以趁此机会选择一只成长型基金,通过专业化管理来得到成长股。当然,他确实要像自己说的那样坚持投资于成长股,而不是在sT上涨时卖掉曾信誓旦旦看好的公司。 如果你确实不想从通过投资来证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重要事件的全盘把握,真的只想取得稳定收益的话,我们并不建议你卖掉所有基金,自己选股。对于资金规模有限和希望不花费多少时间的人来说,选择一只有业绩证明的基金和选择成长股带来的收益相当。而且,不论是哪一种选股方式,配置投资组合都十分重要,基金天然拥有了这种优势。而且,基金通常会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与管理层面访,因此得到的有价值信息要远远高于个人所能做的。尽管在多数报告中,用词都是含蓄而无明显指向性的,但敏感的投资者往往能从中发现不寻常的意味,从而避开风险。 听从专家的建议买股票或是由专业人士代为理财的另一大好处是,回避了投资者由于冲动和不理性带来的投资失误。这就像是目前流行的电视节目一样,摩登女郎在换季时出门购物最好带一位有时尚品位的男性人士,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同时提供男性视角、专业建议,扼杀女性购物冲动和店员无休止的夸赞和吹耳边风。投资界的专业人士作用也一样,帮你克服对价格变化的过度敏感,在需要时予以专业指导和翔实的数据分析,为你配置一个更好的投资组合。当然,这位人士需要出于职业素养为你提供服务而不是时刻思考从你那里拿到多少佣金。 电视里上来就推荐股票,并声称过往的投资只有胜利没有失败,永远跑得赢大盘,最后让你打电话交会费并答应给你内幕消息的人千万不要相信。如同林奇建议的那样,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就会超过华尔街的平均业绩水平。如果你不准备用这3%去判断股票,至少把它放在判断专业人士的水平上,看他究竟是靠分析得出结论还是凭运气。 专家建议的优势主要有: 1.省时省力,免除层层剥茧抽丝的辛苦,不必辛苦收集上市公司资料,直接锁定目标。 2.按时得到专业报告和详细的分析,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分析失误。 3.信息更权威,意见更客观。 专家建议的劣势主要有: 1.差异性不大,目标相对集中可能会使个股波动性加大并化解掉一部分收益。 2.基金报告一季度一发,完全听机构的建议可能会错失好的买点或卖点。 个性2.怎样投资定向增发概念股 定向增发已成为当前市场最主要的融资手段。与此同时,定向增发概念股也成为市场上最为炙手可热的题材之一。无论是在机构投资者的策略报告中,还是散户口耳相传的最为热门的“消息”中, “定向增发”都是频频出现的字眼儿。 一旦某只个股出现与定向增发相关的风吹草动,其股价往往会一飞冲天。曾经创造了连续42个涨停神话的*ST金泰,其辉煌正是从一纸公司拟定向增发的公告开始。当然,*ST金泰并不是唯一的神话缔造者。仅从近期来看,公用科技、中国远洋、上电股份等多只个股,均曾受益于定向增发概念而持续涨停。 必须承认的是,定向增发概念股光环加身有其合理性。 首先,定向增发极有可能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向特定对象增发股份来收购其所持有的资产,而该特定对象多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这不仅能有效解决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而且通过引入优质资产能够改善公司的基本面。同时,集团公司整体上市还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东方电机、上海汽车、天津港、葛洲坝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其次,定向增发有利于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上市公司主要以与公司业务相关或互补且持有期比较长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特定对象增发股份,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得其战略合作者所带来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渠道。 不过,尽管定向增发往往意味着公司美丽的远景,但普通投资者参与这一题材时仍需有足够的理性。 首先,关注一组统计数据,有媒体此前通过阶段比较发现,定向增发概念股的股价大幅上涨时期主要集中于定向增发从预案出台至获准日之前,平均涨幅可达98.8%;而股价上涨幅度最大阶段则又集中于股东大会公告日至获准日阶段,平均涨幅为38.1%。有市场人士表示,许多公司拟定向增发的消息传出后,其股价可观的涨幅正是许多中小投资者迅速盲目跟进的主要诱因,而风险也就在此时埋下了伏笔。既然是定向增发概念股,就存在概念不能实现的风险。一旦方案被否,敏感的股价往往会迅速掉头,那么,那些高位被套的投资者能否经受漫长的等待呢?事实上,随着管理层监管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案遭遇“红灯”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对此,投资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即使上市公司的增发方案顺利获得通过,投资者仍需甄别自己所投资的那层“光环”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假的泡沫。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收购资产的同时,其总股本也在加大,只有所引进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大于股本扩张能力,公司的业绩在完成增发后才会出现大幅增长。目前来看,中孚实业、金融街、青岛海尔等通过增发提升了业绩的成功例子固然不少,但也不乏上市公司在通过定向增发实施资产重组时,将有问题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来“忽悠”投资者的可能。此外,由于行业性质不同,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所融进的资金,主要投向于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存在建设周期问题,收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且股本的扩大,同时也摊薄了上市公司的收益。对于这样的例子,投资者在选择前不仅要学会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更要根据自己的投资期限、目的等,进行综合考量。一个交易日内美股交易员的奋斗,就是要努力把握各类美股行情、美股开户为投资者获利。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