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金量错觉 资金量错觉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管理资金量大小的错觉。这种错觉的错误之处在于,一个月内赚取l0%的利润是可能的,在一个星期内,甚至在一天之内赚取10%的利润都有可能实现。但每个月都要赚1 0%对于投资者来说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着资金量错觉的投资者认为,管理大资金与管理小资金是一样的,如果在一波行情中2万元钱能变成4万元,贝1J 2 0万元就能变成40万元,2 00万元也就能变成400万元…一实际上,2万元与2 0万元、2 00万元的资金管理和操作思路是完全不同的。操盘手的思路和操作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会退回到原来的资金范围中去。 (2)比价错觉 比价错觉是指投资者对股价相对高低产生的一种错觉。大家都知道3 0元的股票若要涨一个停板(1 0%涨幅),就会引起市场投资者全体的关注,而一个4.5元左右的股票涨两个停板也未必引人注目。机构投资者也会利用投资者的这种比价错觉,偏好炒作相对价格较低的股票,因为这种对低价股的炒作将来Jll娇lJ获利出局的可能性要大于对高价股的炒作。 但股价的高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牛市见顶之时,5.6元的股票就是很少见的低价股,10元以上的股票比比皆是;而当熊市见底之时,2.3元的股票比比皆是,10元以上的股票就是高价股了。实际上,在上涨行情中,高价股的涨幅未必就比低价股小,而在下跌行情中,低价股的下跌幅度也未必就比高价股小。有些投资者是因为害怕下跌才买入低价股的,但事后才发现,低价股的下跌幅度也很大,甚至会超过某些高价股的下跌幅度。 (3)除权错觉 除权错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比价错觉。除权错觉是指上市公司的股票经过分红送股之后,股价经过折算处理,使投资者误以为其价值被低估的一种错觉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大比例送股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之后。除权是指投资者本期的分红权去除,除权之后,股价上涨被称为填权,股价下跌被称为贴权。有的上市公司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市场机构相互勾结,为了使机构投资者能顺利出局或是大幅拉升股价以达到盈利目的,或是为了将来更进一步地大幅度配股圈钱,不顾公司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在分红时大比例送、转股,使得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大幅增加,通过大幅除权给投资者造成股价偏低的错觉。 一般的投资者很快就会明白大比例送、转股的奥秘,但还是觉得除权之后的股票便宜,忍不住要买入。如果有人在媒体上进行推荐,作出公司今年业绩会继续增长的判断,就会让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坚决买入,持股待涨。而一旦股价出现贴权走势,就反映出有机构在利用大家的除权错觉出货,这些投资者就可能会被深度套牢。 (4)涨跌幅错觉 涨跌幅错觉是指投资者对股票的涨跌幅度产生错觉。许多人认为股市中赚钱很 容易,但实际上赔钱比赚钱更容易。若一位投资者以1 0元的价格买入股票A,此后股票一路下跌,跌月7元时,其损失的百分比为30%。然后股价再上涨30%,股价只能回到9.1元。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本金损失3 0%,在不追加本金的条件下,若想赚回到你最初的本金数额,你必须获利42.B6%才行;同理,若此位投资者以l 0元钱的价格买入的股票A一路上涨,;]E月 l3元时,其获利的百分比为30%。此后股价一路下跌,再跌回月 lo元,此时股价只跌去了23.1%。如果股票跌去30%时,股价就会跌到9.1元。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本金赚了3 0%的利润,在不抽出利润的情况下,若要保住原来的数额,你只能承受23.1%的损失。 (5)成交量错觉 成交量是指大盘或个股成交的总股数。成交量错觉是指成交量的变化会给投资者造成一种对主力机构行为判断上的错觉。对成交量的分析是判断主力机构行为的重要参考,但成交量也有造假的时候。 机构主力有时还会利用大盘总体上的成交量错觉,给场内外投资者造成有新资金进入市场的假象,使得场内的投资者不急于出货,而场外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买货。比如在一天的交易过程中突然会出现成交量急剧放大的现象,但当日的成交金额却并没有 放大,反而有些缩小。这主要是机构资金主要集中在低价股或基金上进行对敲,由于它们的价格很低,交易成本也低,成交的量尽管很大,但成交的金额并不大。换句话说,多买一些也花不了主力多少“资金”,但会给人造成一种有新资金入场的假象。当市场主力资金撤退之时,往往会拉抬一些低价的大盘股或基金。因此,对成交金额的分析要比对成交量的分析更符合市场现实。此外,有没有资金流入高价绩优股,也是判断市场能否长期向好的一个标志。当有大资金流入高价绩优股时,说明大主力机构看好未来的市场前景,敢于在高价股上进货;但如果主力机构只进入中低价股,说明它们并未长期看好市场,而只是出于短线考虑;相反,如果大主力机构撤出高价绩优股,则说明它们不看好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市场的下跌仍会继续。洋财网的专业团队给投资者提供即时的讯息和专业的市场评论、每周的交易数据公告、美股交易员培训等,为投资者确保股市投资受益。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