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投资者看来,那些身居上市公司管理阶层的人,应该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人士。要做到理智和诚实似乎不应该是件困难的事,可是,为什么仍然有众多的经营者无法做到呢? 巴菲特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它的含义很简单,就是“很容易或不自觉地模仿别人”。巴菲特把这类管理者比喻为“旅鼠管理者”,就好像旅鼠盲目地行动一样,企业的管理者也会自然而然地仿效他人, 盲目地做出决策,而不是通过理智的思考。 这是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的重要发现。在未进入投资界时,他也一直以为,企业界那些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都诚实、聪明,懂得做出理性的决策。当他踏入投资行业后,才发现患“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的管理者实在太多了,缺乏理智的愚蠢决策比比皆是。 模仿其他企业而导致成果不彰,甚至丧失自身特点的案例不在少数。为什么聪明而优秀的经营者,会因为“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而失去理性,从而给企业和股东带来损害呢? 巴菲特将“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总结为5点:企业拒绝改变目前的运作方向;经营者甚至是不可抗拒地把资金全部投到企业并购中去;经营者总是跟竞争企业比较,只要觉得对方的某些管理手段、营销措施看起来不错,就采取相同或类似的做法,不知不觉中陷入模仿对方的地步;无论经营者做出什么决策,总有下属提供详尽的调查报告、策略研究积极回应,将经营者的决策予以合理化;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自信自己是这个行业里能力最强的人。 事实上,“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并不鲜见,你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国内一家规模不大的厨具生产企业,有一天,老板突然在会上宣布,公司打算投资200万生产一种新型厨具。他已测算过,新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18%。于是,项目部就紧锣密鼓地拿出了《项目评估报告》,投资回报率刚好就在18.1%。而事实上,这项投资是失败的。拒绝改变现状,不愿去适应快速的社会变革的企业随处可见。管理层为什么不愿意或者畏惧进行变革呢?巴菲特认为有3个理由: 理由l:大多数的管理者不能够控制他们做事的欲望。这种欲望如同甲亢病人一样,饥饿感时刻伴随着他们,见到食物就想一吞为快,这种极度活跃的行为通常在并购其他企业时得到宣泄。 理由2:大多数的管理者常常会和同行业及其他产业的公司比较彼此之间的销售收入、盈余状况和薪酬水平。这样的比较也会引发公司管理者的极度活动行为。 理由3:大多数的管理者过于自信。有着“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的管理阶层之所以不愿意改变目前的营运状况,是因为这些企业目前的经营方式还能够产生效益,即使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也不愿意去冒险改变。一个交易日内美股交易员的奋斗,就是要努力把握各类美股行情,为投资者获利。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