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研究报告的不值得信赖,还因为以下原因。 1.主观臆断代替了实地考证 如果研究员始终能够坚持客观、严谨、公正的态度,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无疑有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遗l感的是,近期一种不良的风气正在一些研究报告中蔓延。过多的主观臆断和大胆猜测出现在报告中,这使得报告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以某券商对西飞国际的研究报告为例,“飞机制造业的龙头”、 “呈现爆炸式成长态势”等极具煽动性的文字频频出现在报告中;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大胆猜测“集团所有国际转包业务资产都注入西飞国际,或者将飞机总装资产整合到西飞国际”。这 些说法遭到了上市公司的有力反驳,也让一些投资者对研究报告产生戒备心理。 2.盲目乐观评级的潜规则 有个笑话说,一群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受邀去打猎,猎捕的对象是两种同样凶猛的动物,野牛和狗熊。结果所有研究员都跑去打野牛了,没一个愿意对付狗熊。组织者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选择,研究员们的解释是,他们的工作向来以推荐牛股为主,养成了跟牛打交道的职业习惯。 这个笑话讽刺的是,分析发表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绝大多数都是推荐和持有乐观评级现象,换句话说就是调研报告总是越来越乐观,而这一现象中外普遍存在,在股市兴旺期尤其明显。 美国有关调查机构的统计发现,在某一年牛市中华尔街分析师对6000家公司作出的评级中,仅有l%是建议卖出或减持,而69.5%的建议为买入或增持,29.5%为持有。 《新财富》杂志对2 007年以来国内42家证券研究机构的6 5 7位分析师所作的投资评级统计显示,其中82.6%的投资评级为“增持”、 “买入”或“推荐”;“持有”或“同步大市”的评级占16%;“减持”、 “卖出”或“回避”评级仅占l.4%。 3.做不到客观公正 “推荐”评级一统天下在牛市初期和发展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股价的短期飙升,估值水涨船高,“推荐”依然占绝对优势,任凭政策调控和市场调整风吹雨打兀自岿然不动,是何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卖方报告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独立。作为卖方,券商研究报告的主要客户是基金公司等机构,研究报告的优劣对基金在券商的分仓量影响越来越大,关系到佣金收入,如果因为一篇负面报告而导致股价下跌,有可能失去基金大客户。 作为调研对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研究员和证券公司同样处于强势地位,得罪不起。 这个道理就跟记者写批评报道一样,如果研究员出了减持这样的负面评级,公司很可能也会封杀他们,从此失去进入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的资格。研究员绝大多数时候不愿出具负面评级报告的潜规则,即使一个股票价格已经高估到没法再给正面评级了,通常他们也不会轻易出一份提醒投资者减持的报告,这已经是业内的潜规则了。 相关调查表明,当观点与外部客户发生利益冲突时,近六成分析师表示“不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或“与有关方面进一步协调”。而在证券公司,受制于自营部门和投 行而放弃负面评级,甚至为服务于投行业务而被迫提高评级水平,也是普遍现象。 东方证券房地产行业研究员王树娟就是一例。2 0 0 7年9月王树娟对外发布《地产板块2 007年中报盘点报告》 “看淡”房地产行业,并认为地产板块总市值已达l.4万亿元左右,P B平均达N 9倍左右,P E普遍在5 0~60倍以上,泡沫特征明显。她的报告让当时手握大量地产股的基金经理|贲怒了,他们联合起来集体封杀王树娟,最终王树娟离开了这个行业。 4.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研究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甚至财务低能。而不少调研员不去实地调查,闭门造车只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或者依靠上网东抄西摘、七拼八凑。这样出来的研究报告自然大打折扣。专业美股论坛为你提供美股最新行情及精准美股数据 (责任编辑: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