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洋财网讯)在经历了多个奖项被提前“剧透”的尴尬之后,2013年诺贝尔奖的压轴戏——经济学奖总算给全球带来些许惊喜。 瑞典皇家科学院昨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以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所做的实证分析。 学界认为,相比传统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授予基础经济学理论的做法,今年的诺奖授予了偏应用的金融学。某种程度上,在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这也可视为对于本轮危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有望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预测长期价格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简短颁奖声明称,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 “预测股票和债券未来几天或几周的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预测这些资产在更长时期比如未来3到5年的整体价格走势,却是非常有可能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简短颁奖声明中写道。而这些发现,正是今年的三位诺奖得主所贡献的。 诺奖评选委员会表示,上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而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如果连未来几天和几周的价格无法预测,那么预测未来几年的价格走势是不是更难?答案是否定的,正如罗伯特·席勒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那样。” 席勒发现,股票价格比公司派息更具波动性,然而,当股价与派息的比率处在高位时,往往容易下跌,在低位时则容易上涨。这一模型不仅适用于股票,同样适用于债券和其他资产。 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资产价格的走势,对于诸如储蓄、房屋购买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等,都至关重要。 事关金融危机 今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诺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给这几位经济学家,应该有反思危机方面的考虑 不少专家认为,诺奖评选委员会在今年全球金融危机五周年之际将经济学奖颁给几位在金融领域有专长的学者,不无特别的考虑。 “错误定价资产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正如最近的美股交易员全球经济衰退所证明的那样,类似的危机将损害整体经济。”声明说。 事实上,在诺奖宣布之前,英国卫报就撰文质疑,作为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诺奖这一次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金融危机调整理论? 以之前呼声一直颇高的席勒为例,早在2000年,席勒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一书,阐述股市泡沫;2005年出版了第二版,其中提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高估已达到“危险程度”,大约在一年多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并最终酿成了次贷和全球金融危机。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产价格变动是不易捉摸的,在这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对于资产价格是否合适、是否有泡沫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有一种理论能帮助人们解释资产价格的趋势,判断是否有泡沫,那也有望带来一种新的标准。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今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诺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给这几位经济学家,应该也有反思危机方面的考虑。 徐明棋称,此次资产价格相关理论获诺贝尔奖,也有助于提升外界对于这一领域的重视,今后针对有关方面的研究也会日益升温。比如,货币政策是否要针对资产价格作出调整,等等。 或是一个标本 从诺奖委员会的角度来说,将经济学奖颁给一个偏应用的学科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在这一点上,1997年的那届诺奖或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标本 不过,与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相比,今年的诺奖显得有些特别。因为获奖的并非基础经济学理论,而是更偏向经济学应用分支的金融学领域。 举例来看,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美股“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2011年,经济学诺奖授予了萨金特和西姆斯的宏观经济研究,而2010年和2009年的获奖理由则分别是失业问题研究以及新制度经济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让人很容易联想到1997年的那一届诺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管毅平对记者说。 管毅平表示,不可否认,此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本身都是很优秀的学者,他们的理论和成就也有目共睹。但从诺奖委员会的角度来说,将经济学奖颁给一个偏应用的学科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在这一点上,1997年的那届诺奖或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标本。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默顿和舒尔茨,两人因期权定价公式荣获桂冠。两人当时都受聘于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凭借舒尔茨和默顿等人组成的高级智囊团,在1994年至1997年间,LTCM业绩辉煌。资产净值从13亿美元左右,膨胀到1997年末的48亿美元,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1997年17%。 然而,就在舒尔茨和默顿这两位元老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两人的理论却在实践中遭到了沉重打击。由于俄罗斯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LTCM基于理论模型的很多投资损失惨重,并直接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舒尔茨和默顿也黯然隐退。 一位研究经济学的学者告诉记者,舒尔茨和默顿的案例或许说明,理论和应用之间往往容易脱节,理论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在付诸应用时却有不同的条件。如果把理论用错了地方,那也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 组合让人困惑 在很多人看来,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名单是一个稍稍有些让人困惑的组合,其中有两位美股论坛的理论观点几乎是完全对立的 在1987年诺奖得主、麻省理工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索罗看来,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因为法马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创始人,而席勒却是这一理论的最激烈批评者之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昨日在其微博中写道:法马和席勒对市场的理解处于对立的两极。前者认为,价格由人的理性计算形成,因此含有丰富的信息,是经济个体进行决策的可靠依据;后者则强调心理因素(动物精神)的作用,认为价格中充满误导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房价。 “对立的观点同获诺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立面。”许小年这样评述今年的诺奖名单。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能够有效消化所有可知信息,而投资人不能击败市场。不过,席勒等人却对这一理论嗤之以鼻。他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是非理性的,因此,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会形成泡沫。 1981年,席勒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猛烈抨击有效市场理论。他在论文中写道,股票价格的波动性非常大,不可能有效反映未来盈利。2011年,《美国经济评论》将席勒的这篇文章列为该杂志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20篇论文之一,与弗里德曼、斯蒂格利茨以及克鲁格曼等人的论文相提并论。 在评论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时,英国金融时报称,把法马和席勒同时列为诺奖得主,就好比让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分享诺奖。 文章指出,法马被誉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之父,而来自耶鲁的席勒则恰恰是公认的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者。 金融时报分析说,某种程度上,法马早就应该获得诺奖,只是他的获奖时间被推迟了,所以不得不在今年与席勒分享奖项。 2010年,法马被公认将获得当年的诺奖,因为他的利率理论与这轮金融危机联系度紧密。不过,最终,更具政治色彩的克鲁格曼挤掉了法马的名额。 对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内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的解释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不会对完全对立的理论颁发诺奖,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之于自然科学复杂得多,往往不同的理论是对同一研究对象不断探索的阶段性成就,讲出了同一现象不同理解和不同的侧面。所以,出现对立的经济理论同时获奖,也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洋财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