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专家 >

Tesla创新叫好低价叫座 兵不血刃初战告捷

时间:2014-02-13 09:25来源: 作者:

Tesla以极透明的方式对外公布其定价原则。而当外界执著于Tesla低价入华的营销攻势时,更多专业人士将目光投向Tesla骨子里的创新与颠覆。因为传统汽车企业有着太多的历史包袱,或者也可以说是遗产,要想舍弃,谈何容易。

Tesla以极透明的方式对外公布其定价原则。其中,81070美元为美国裸车价格,3600美元为运输与装卸费用,19000美元为关税和其他税,17700美元为增值税,因此合计约73.4万人民币。而当外界执著于Tesla低价入华的营销攻势时,更多专业人士将目光投向Tesla骨子里的创新与颠覆。

⊙记者吴琼

正在传统行业担心中国互联网企业冲击之际,在美国掀起电动汽车风暴的Tesla(特斯拉)继续点火。1月22日Tesla(特斯拉)公布了中国定价,最低价73.4万元。消息一出,引起不少潜在车主关心。一位已经下订金的朋友说:“我原以为车价至少130万元至150万元。”与其竞争对手宝马7等相比,Tesla比预想的价格至少低了五成。

Tesla与进口豪华车之争

Model S 85千瓦时车型73.4万元的定价从何而来?Tesla以极透明的方式对外公布其定价原则。其中,81070美元为美国裸车价格,3600美元为运输与装卸费用,19000美元为关税和其他税,17700美元为增值税,因此合计约73.4万人民币

特斯拉CEO艾伦·马斯克亲自撰写博文称:“做出这样的定价策略对Tesla而言需要相当的勇气。我们希望公平地对待中国消费者。如果按照汽车行业在中国的惯例,我们完全可以把Model S在中国的价格定为美国的两倍以上。但我们决定不遵循惯例。” Tesla中国区负责人、全球副总裁的吴碧瑄对外表示,定价过程全部由艾伦·马斯克主导。即使财务做的税收、成本等报表,艾伦·马斯克都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计算,基本不允许任何buffer(缓冲),并一点一点把财务加进去的东西挑出来。因为艾伦·马斯克认为,Tesla在中国不多挣一分钱。

价格出台后,引起了市场轰动。宝马7系被视作Tesla的竞品之一,但来自网易汽车的比较显示,宝马7系中国售价在92.8万元至270.35万元,而Tesla定价为73.4万元至85.25万元。由于定价深得民心,且低于出多数人的预期,当价格公布后, Tesla订单迅速转化成了实单。据称,Tesla在华销量已经超过百辆,实际上购车者选择的多为高配车型,售价远远高于73.4万元。首批Model S将于今年3月至6月间交货。

低价背后的创新

当外界执著于Tesla低价入华的营销攻势时,更多专业人士将目光投向Tesla骨子里的创新与颠覆。一位创投界精英表示:“他们只看到Tesla中国市场定价和宝马7之类定价的差别,将二者相提并论,其实几乎是小学生的水平。”

的确,Tesla定价如此低于预期,如果将之简单地归于营销,那将大错特错。Tesla和传统进口豪华车不一样,骨子里就不一样。该创投界精英表示,“Tesla的定价和运作之所以不同,需要跳出传统汽车企业、站在整个产业链上看。传统车企的成本由业务流程决定!他们把车发至经销商处,基本上完成大部分流程了。而Tesla不同,他是一个创新型企业,重构了汽车业的流程。”由此可见,在一辆车还没卖前,特斯拉已经省下了不少钱!为什么Tesla能?因为其业务收入模式所致。比如,Tesla跳出了传统营销体系,不走传统车企建4s店的模式,而是自建店等等。

该创投界精英同时站在资本的高度提出新的想法:资本属性不同,决定了传统汽车企业无法跳出追求短期内单车盈利的窠臼,而Tesla则不必如此。据了解,传统的汽车企业资金多来源于自有资金、股东投资、银行资金,这些资金有成本压力,都追求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汽车企业怎么能不执著于盘算短期内每辆车挣多少钱?甚至每一个会计周期内,业绩低于预期,这些传统汽车企业都会受到来自于投资者、投资机构的批评。但身为创新先锋的Tesla却可以做到特立独行。因为他的资金组成不同,投资方对他的判断不同。特斯拉有多少资金来自于长线风险投资?在海外市场上,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对于特斯拉的价值评估并不是以净资产、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而是未来市场的价值。正是因为他的股东多是一群看好电动汽车未来的人、一群希望改造世界,而不是过于执著于当下挣多少钱的人,所以特斯拉可以如此标新立异。

但Tesla的创新却是传统汽车企业所无法做到的。因为传统汽车企业有着太多的历史包袱,或者也可以说是遗产,要想舍弃,谈何容易。

Tesla在中国可以走多远

⊙记者吴琼

在为Tesla鼓掌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不足之处,姑且泼个冷水。

Tesla创新者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中国有句名言为“南橘北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曾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首先,曾经为小米创始人雷军称道的Tesla互联网体验,在中国暂时无法施展。一位同行曾在中国的Tesla里无比兴奋地发了一条twitter,正当他认为“传统的高科技已经颠覆了对汽车的基本认知”而想和小伙伴炫耀时,却发现自己的手机端无法登录twitter。当高科技的汽车遇到了中国环境时,似乎那些又新又酷的武器很多都失效了。在美国已经拥有一辆Tesla的易到用车CEO周航发问道:“在中国,如何解决地图和音乐服务问题?”为周航所称道的“全时在线诊断”功能也将碰壁。在美国,周航有一次很棒的体验,“驾驶的Tesla在超级充电站充不上电,电话到Tesla支持热线,客户经理马上在后台查看车辆实时状态,判断车辆没问题,建议换相邻充电桩再试,搞定!”而在中国,是否能够实现这样即时而精确的服务,现在还不能肯定。

其次,Tesla无论如何创新,都逃不开作为汽车工具的使命。通常消费者真正拿到车(各类税费),通常需要耗资上百万元。拥有这样一款车,通常会拉出去向伙伴们炫炫,但由于中国没有多少充电桩、无法长途行驶。尽管有消息称,将安排第三方公司为车主装充电桩。但事实上中国能解决车库充电电桩的用户并不多。而在欧美主要市场,Tesla开展了“超级充电站”项目,理论充电功率高达120kW,20分钟即可充一半的电,充电半小时约行驶170英里(274公里),相当于普通充电站的十几倍。事实上,即使在充电基础设备较齐备的美国,这也只是理想状态。春节期间,周航驾驶着Tesla进行其北美之旅时表示:“仍有很强烈的长途恐惧症。在Tesla的super charing station充了两次电,基本上要半小时才能充50%,加上损耗,也就能跑个200km(真不敢多跑了,怕歇在路上)。电动车目前可以作为第二台车使用,肯定不能作为唯一或第一用车,否则你会焦虑得很。”

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企业,Tesla在中国将面对更多难题。如果它真如自己提倡的那样,那么就不应该执著于多卖多少车,而是真正下工夫培育用户体验,哪怕自己砸钱建立配套设备来提高产品服务口碑。毕竟,现在购买Tesla的车主,多是一些容忍度较高的极客们。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无法忍受了,那么Tesla在中国的发展将变得艰难。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 栏目列表
  • 美股论坛-洋财专家
  • 美股论坛 - 美股交易员热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