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股专家 >

2013全球宏观变局:转折与重估

时间:2013-12-30 09:25来源: 作者:

艾经纬

2013年即将落下帷幕,年初的转折判断成为现实,货币战争也并无停息之意,还有很多意外的事件,但这些冥冥中都不能摆脱那条观察全球宏观的主线。

今年“西风”压倒“东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欧元区、日本亦表现不凡,新兴市场则两度经历冲击,前景难言。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谈中美2013年的宏观变局。

1月3日,美联储公布的2012年12月会议纪要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在这份会议纪要中,多名联储官员认为美联储应该有能力在2013年12月之前停止资产采购。

笔者在1月12日的《2013:一个可能的转折点》中表示,美联储可能率先去杠杆,2013年将是一个转折之年。

这份会议纪要拉开了美联储意图去杠杆的序幕,今年市场“开门红”被其一笔抹煞。但随后历次美联储温和的通气又让市场麻痹了,即便4月12日黄金出现了清盘式暴跌。

直到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突然峰回路转称“美联储可能在未来几次会议上放缓QE”。

这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调整的导火索,5月23日,日经指数暴跌7.31%,之后这股熊势向东南亚市场蔓延,端午节前后更是传导到中国。而6月11日,日本央行的“松油门”表态加重了市场转向的动能,成为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市场动荡的助燃剂。

笔者在6月8日的《当日元即将“熄火”》中的分析“随着美联储QE退出预期的强化,在日经崩盘、日债收益率翻倍效应下,未来一段时间,日元‘发动机’将‘熄火’,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将面临重估”一语成谶。

6月20日,美联储明确QE退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在2014年年中结束QE,失业率降到7%成为结束QE的门槛。伯南克特别强调,即前瞻指引。

笔者在《前瞻指引幻象》中指出,前瞻指引存在一个幻象,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指标的适用性以及央行预测的偏差,央行的决策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而读懂央行的思路同样需要科学与艺术。

伯南克推行前瞻指引,意在和市场之间有一个很聪明的约定,若是经济复苏势头衰竭,那么美联储甚至可以增加资产购买的规模。

所以9月18日美联储“爽约”也就不用意外了,虽然8月诡异变差的非农数据可以提供一部分解释,但这并不是主因,政治考虑才是最主要因素,当时国会两党关于债务上限斗争正酣,不缩减QE至少是一种保险的做法。

不过,12月18日美联储FOMC会议拉开了退出QE的序幕,市场信誉、伯南克形象这些因素成为缩减100亿美元的综合平衡点。

这可谓伯南克的临门一脚,“直升机本”先生2014年1月就要卸任了。

美联储在这次声明中进一步强化了前瞻指引,并且将加息触发机制演变成双门槛。可以想象的是,当美联储开始去杠杆的转折时刻来临后,未来数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的重估效应必将持续发酵。

2013年之于中国,最重要的莫过于新一届中央政府上台,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前者是中国未来10年改革的政治基础,后者则指明中国未来5~10年的改革路线图。

李克强总理上任8个多月,一直强调简政放权,试图激发改革红利,用改革超越危机,用空间换时间,抑制或推迟产能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爆发。

3月20日,李克强提出“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促转型”,但市场当时的重心在恐慌“调结构”。不过,在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出现了微妙的逆转,“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主基调。

7月广西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新的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7月16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李克强明确了宏观调控的“上限”与“下限”,并将此量化。

7月下旬起,金融领域多项改革开始推进,尤其是推动上海自贸区。实体经济是基础,金融是上层,同时也是润滑剂。

一面稳增长,另一面去杠杆。在资本流入逆转的大格局之下,中国央行开始被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虽然外汇占款年初出乎意料地创出天量,年中又近乎萎缩,四季度再度火热。而3月27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和“71号文”,拉开影子银行的治理序幕。

央行去杠杆可谓审慎,公开市场操作可谓一波多折,先是春节前逆回购发端,节后又开始转向正回购,5月重启三个月央票发行,遭遇6月流动性困局之后,7月末重启逆回购,并新创了三年央票到期续做这一非常规化手段。此外,央行还启用了SLF、SLO。

但去杠杆之路何其艰难,虽然6月上旬李克强提出“激活存量信贷”,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但在长久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思维下,商业银行吸饱了同业的“鸦片”后,终于演变为6月的一场“逼宫”与“铁血政策”的较量。6月20日7天和隔夜质押式回购盘中攀上28%和30%的历史高点,A股近乎崩盘。

12月市场资金利率再度高企,在12月QE缩减既定、外汇占款长期趋势性流出、年底和春节财政存款与节日取现波动大的背景下,资金利率居高恐将持续更长。

6月、12月货币市场两度大波动,内部因素无外乎央行收缩资产负债表、利率市场化开启、互联网金融挤压等使然,但从全球宏观角度而言,这何尝不是美联储去杠杆效应的发酵?

当转折时刻来临,最应该去杠杆的两大主体仍在加杠杆。目前,房地产和融资平台吸纳38%的银行信贷、70%的表外融资,强悍的“吸金大法”将市场资金利率抬升,很可能将市场引向一个明斯基时刻。

8月开始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尚未公布,笔者预计在债务周期、产能周期、库存周期以及信贷周期共振之下,中国2015年将面临实质性的债务危机冲击,而2015年也将是房地产市场绕不开的一个关键时点。(相关文章详见《周期共振下的2015年地方债务隐忧》、《2015年: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关键时点》)

(作者为本报编辑,微博:@艾经纬CBN)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 栏目列表
  • 美股论坛-洋财专家
  • 美股论坛 - 美股交易员热帖榜